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
引言
自中国第四个保税区落户海南洋浦,洋浦的发展可谓大起大落,用洋浦人自己的话说,这里是“风风雨雨几年,热热闹闹几年,冷冷清清又几年”。洋浦的确有点“生不逢时”。1988年提出意向后就卷入了一场四年的意识形态的风波,1989年3月,5名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七届二次大会上联合发言,公开指称“洋浦模式”是将大片国土送给外国人的新“国耻”,“何异引狼入室”,斥之为“出卖主权”、“丧权辱国”。随即,123名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递交了提案,在国内外激起强烈反响。直至1989年4月28日,邓小平在海南的报告上作出了改变洋浦命运的批示:“我最近了解情况后,认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但须向党外不同意者说清楚,手续要迅速周全。”这场争论才被平息。1992年起步的洋浦,花3年时间完成基本建设,却又迎头撞上国内的治理整顿、银根紧缩,随后的1997年,又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
就在洋浦陷入最困难的时候,海南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洋浦开发主体资格的调整,理顺了各种关系,山穷水尽的洋浦再度迎来了柳暗花明,洋浦成为保税港区,更是为洋浦的发展带来了转机。洋浦开发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的主要领导几乎都到过洋浦考察,对加速洋浦开发作过一系列重要指示,李鹏同志明确了洋浦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要地位并在海口对洋浦经济开发区题词“以工业项目带动洋浦开发,以洋浦开发带动海南经济”;[1]朱镕基总理早在1993年对洋浦开发作过针对性极强的指示。海南省政府更是把洋浦当成“特中之特”、“重中之重”、“海南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
洋浦的发展万众瞩目,许多专家和学者为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湾南省委常委刘学斌指出,一个地方只有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而无产业优势,是不能形成经济优势的。洋浦要抓住机遇,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在微观上促进自己经济增长,宏观上带动西部工业走廊的形成。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曙光教授认为,海南省经济发展很快,但也存在明显波动,只有建立稳固的工业基础方能保证海南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中央党校庞元正指出,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了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在经济发展中必然要以经济热点,增长极来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统统齐步走,只会欲速则不达。
保税港区一向是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它享有的政策类似自由港,国外货物进入港区保税、国内货物进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而洋浦保税港区将叠加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特殊开放区域的所有相关优惠政策和功能,更是海南经济特区中的特中之特。在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基础上,洋浦如何利用其自身内在的优势,如何把特殊的政策和灵活的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各方面的发展,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是不容忽视的。
一 特区中的特区
下面介绍洋浦保税港区概况。
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中国首例外商投资成片开发区就此诞生了。为了加快南海开发与培养北部湾新增长极战略的需要,洋浦保税港区继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及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之后于2007年9月24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我国第四个保税港区,也是我国在华南地区设立的首个保税港区。
海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海南特区的经济延续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势头,GDP同比增长幅度达15.5%,而洋浦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57.15亿元,同比增长5.81倍,占全省总量比重40.2%,洋浦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效应正逐步凸显。现列表说明,见表1。
表1 洋浦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状况
二 海南洋浦保税区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海南洋浦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对的机遇和威胁都对洋浦保税港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就以SWOT分析法来对洋浦保税港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见表2。
表2 洋浦保税港区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一览表
(一)保税港区的优势分析(S)
1.港口优势
洋浦半岛面积为350多平方公里,临海陆域平缓,深水岸线长约50公里,可建1~30万吨码头泊位80多个,具有环北部湾地区建立大型港口的最佳条件,已建成中国南部唯一的30万吨级码头;洋浦港水深、不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