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
产业结构优化是四川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产业转移是促进地区间产业协作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泛珠三角”战略的提出既有东部地区通过拓展产业腹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结构优化的现实背景,也是西部地区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现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下,四川应该充分利用机会以及自身优势,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有选择地承接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四川经济发展以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 四川承接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可行性分析
区际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产业顺应竞争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使产业表现为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1]区际产业转移具有梯度性特点,即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构成了不同的发展梯度,这种经济梯度是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张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有序发展,适用于工业化初期的宏观经济布局。梯度转移理论重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差距,认为较为发达地区属于高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2]四川与泛珠三角发达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梯度,这就形成了四川承接区域内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同时,四川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自身优势,为承接区域内产业转移提高了可行性。
(一)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根据表1数据对比可知,就2006年的生产总值而言,四川相对于泛珠三角区域的广东还有很大差距,广东的生产总值是四川的3倍多,2007年四川省生产总值10505.3亿元,广东省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四川的人均产值远低于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固定投资总额只有广东的一半左右,接受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远远低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只有广东的1/3左右。这些指标显示,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低于泛珠三角区域一些省区。
表1 2006年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主要统计指标
(二)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根据表2数据对比可知,相对于泛珠区域其他省区而言,四川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比较高,为1595.4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远远低于广东省,仅1/4左右,其中四川工业产值为3144.72亿元,广东为12500.22亿元;四川第三产业产值为3267.14亿元,广东为11195.53亿元,四川的第三产业产值也仅为广东的1/4左右,特别在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存在巨大的差距。从地区产业构成来看,相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福建等省,四川第一产业比例比较大,第一产业的比重高于广东近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比较小。显然,四川与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差距。香港、澳门的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内地九省区则分别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广东已开始向工业化成熟阶段迈进,福建在起飞阶段的后期,江西、湖南、四川、海南、广西还正在起飞的前期,农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而贵州和云南则处于起飞准备阶段。显然,泛珠三角区域的工业化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内地九省可分为四个梯度:广东省为第一梯度区;福建省和湖南省、江西省处于第二梯度;海南省、四川省和广西自治区为第三梯度;云南省和贵州省处于第四梯度区。[3]
表2 2006年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产业构成
(三)四川承接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
四川的经济实力、产业发展与泛珠区域其他省区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四川承接区域内产业转移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仅地区间经济实力上存在的梯度差,并不一定会发生显著的产业转移现象。鉴于此,我们就必须对四川承接区域内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充分利用区域合作的机遇,加快经济发展,逐步构建泛珠三角区域西部优势产业“高地”和要素资源集聚中心。在泛珠三角区域“自愿参与、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下,发达地区产业和要素的不断集聚,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企业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客观上要求发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