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论加快泛珠三角区域生态战略的四大转型

    作者:刘生康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摘要:2004年7月13日,泛珠三角区域正式启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合作,审定通过《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合作领域包括水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监测、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科技和产业合作、环境宣传教育等,制定了《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专项规划》(2005~2010年),不断将区域环境保护合作推向实施的新阶段。鉴于“9+2”区域生态系统丰富,产业经济差异明显,互补发展潜力巨大,要全方位实施整体生态战略,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应在四个方面加快推进,这四大转型生动体现我国第六次环保大会提出环境战略思路的“三个转变”,必将成为我国环保与发展关系发生战略性、方向性、历史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形成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也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由广东倡导,得到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响应,正式建立的“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合作各方共同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合作发展论坛和经贸合作洽谈会两大协作平台,实现产业市场一体化,拉动区域经济,呈现出规模大、领域广、互补性强的良好合作态势。

    2007年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入第四个年头,前三届论坛及合作已在消除区域冲突、加大经贸往来及市场对接方面取得重大成效,目前“9+2”区域合作已将生态战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2004年7月13日,泛珠三角区域正式启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合作,审定通过《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合作领域包括水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监测、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科技和产业合作、环境宣传教育等,制定了《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专项规划》(2005~2010年),不断将区域环境保护合作推向实施的新阶段。鉴于“9+2”区域生态系统丰富,产业经济差异明显,互补发展潜力巨大,要全方位实施整体生态战略,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应在四个方面加快推进,这四大转型生动体现我国第六次环保大会提出环境战略思路的“三个转变”,必将成为我国环保与发展关系发生战略性、方向性、历史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 加快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从物质型到和谐型

    “十五”计划中国家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未能实现,引起国内外关注。中央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表明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泛珠三角区域作为全国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机体,在社会快速转型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总体上仍然处在紧张状态,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风险与危机将给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泛珠区域内生态环境与生态链紧密相连,彼此间生态环境的依存度高,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必然影响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状况。广东省实施珠江综合整治工程,基于珠江三角洲水网密集,水系复杂,光靠单个省市治理难以改善水环境恶化趋势。整个泛珠三角区域,上游水污染了,下游同样遭殃;一地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周边省区也受影响。因此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必须把环保合作列为当前各省区合作重点,这一问题具有紧迫性。近年来,如同全国其他地方出现的一些生态危机一样,区域内也有一些生态问题令人关注。各省建立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均面临着考验与挑战。

    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指出,生态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经济,绝对绕不开“生态文明”这一门槛。在泛珠欠发达区域,人们力图跨越式发展的情结不能自解,往往步入经济增长的陷阱,而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区域过于追求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忽视了自然生态的平衡。社会理念呈现出物质至上的思潮。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不和谐;有的地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也出现许多不和谐因素与问题。

    泛珠三角区域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资源禀赋,但富裕程度、生态差异显著,以往区域合作框架主要是行政需要的产物,区域政策不足,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缓慢,社会发展模式不协调、不均衡。生态环境除自然干扰外,多为人的干扰。如环境污染和过度旅游的结果较为普遍与严重。有的上游矿山采矿影响下游地区水体,如镉和铅等重金属的污染。一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现开发商一哄而上盲目建设的局面,造成山石裸露,山体岩石稳定性遭破坏,局部地段大面积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等。各省区原生林、自然次生林大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关键性的生态过渡带及节点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缺乏区域控制性生态防护系统,部分生态用地被挤占。乱捕滥猎、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下降。野生动植物数量和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上述现象使泛珠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另外,由于山地农业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陡坡垦殖、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