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
一 引言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提出: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这意味着旅游产业将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承担重要使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则在扶贫产业规划中,把旅游产业摆在第一位,要求片区立足旅游资源优势,打造5大特色旅游组团、12条精品旅游路线,通过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快景区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把发展旅游作为扩大就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但发展不平衡,而且面临同质竞争的挑战。相对于张家界、凤凰和梵净山的旅游业发展而言,渝东南板块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过,近年来渝东南山水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日趋清晰、措施周全得力,而且在多重利好推动下,大有迎头赶上之势。其中,彭水县借助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较强的发展后劲,在短短5年时间内就实现了旅游收入由零到8亿元的突破,在片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异军突起。目前,该县作为重庆市“生态旅游扶贫试点县”,正朝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中等城市”“民族生态旅游集散地”和“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县”的宏伟目标迈进。与此同时,该县“以旅游扶贫凝炼主题,与专业旅游相得益彰”的发展思路,将旅游扶贫和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立足于短期的“减贫脱贫”目标,又着眼于长远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这对于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充分体现了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因而,本文以彭水县为样本,对其旅游扶贫和旅游发展的思路、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多维减贫效应、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效应进行综合分析,以期通过对彭水个案的立体解剖为连片特困区其他贫困县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二 彭水县的基本概况及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一)彭水县的基本概况
彭水县全称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居乌江下游,东临黔江区,南接酉阳县和贵州省的道真、务川、沿河等县,西连武隆县,北靠石柱县、丰都县和湖北省的利川县,面积3903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约42%。全县辖39个乡镇,300个村(社区),户籍人口68.3万,73%的人口为农业人口,境内居住着苗族、土家族等11个少数民族。全县属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石漠化较为严重,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另外,彭水县自然灾害频发,素有“十年九灾、一年多灾、三年一大灾”之说。因而,长期以来,该县经济发展滞后,先后连续被确定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国家重点贫困县。经过长期的扶贫开发,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目前,该县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以粮油、烤烟、畜牧、林业为主的基础产业逐步形成,以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政策培训为主的劳动者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社会零售商品总额33.9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4700元和5215元。
彭水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首先,该县是重庆市7个森林资源大县之一,也是重庆市唯一的水利能源基础县,不仅拥有全国知名的自然旅游资源乌江画廊、阿依河景区以及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还有乌江彭水水电站“高峡平湖”景观。其次,该县历史文化璀璨、民族风情浓郁。苗族文化、盐丹文化、黔中文化以及古镇文化等极具开发价值。有资料显示,该县拥有单体旅游资源共798个,涉及6个大类和43种资源类型,且一部分旅游资源具有较高品位。如乌江画廊景区为重庆市四大旅游精品工程之一,阿依河景区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位居“巴渝新十二景”之首,鞍子乡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苗族民歌之乡”,是全市生态旅游集散地。
(二)彭水县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自1998年彭水县提出将旅游产业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以来,彭水县旅游产业发展经历了“十五”期间的酝酿筹备和“十一五”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