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
本文在阐明产能过剩内涵的前提下,立足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基于甘肃省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特点,分析了目前甘肃产能过剩的现状及治理措施与成效,探讨了甘肃化解产能过剩的难点,提出未来甘肃要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关键,坚持尊重市场规律,积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调控,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按照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将产业转型升级与开拓市场需求相结合,严格控制增量与调整优化存量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市场监管,“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供需关系打破了平衡,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全球经济低迷和市场萎缩,使得我国产能利用率也明显下降,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过剩特点。产能过剩业已成为甘肃“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难题。近年来,甘肃加强全省整体部署,着力形成政策合力,通过坚决淘汰、整合重组和国际合作等方式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重点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后,要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一 什么是“产能过剩”
对于“产能过剩”内涵的理解国内外众说纷纭,但最主要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潜在生产能力(在既定制度条件和生产要素投入下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超过实际生产能力,通常用产能利用率(即实际生产能力除以潜在生产能力)来衡量;二是指实际生产能力超过市场有效需求,通常用产销率(或存销率)来衡量。在我们通常经济学意义上的讨论中,主要是指后一层含义。
从“产业过剩”的内涵可以看出,首先,“产能过剩”应该是一个相对意义的概念,属于相对过剩,其核心是“供给大于需求”。其次,适度的“产能过剩”在经济实践中是常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总是以需求为中心上下波动的,在动态变化中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实现均衡的过程——“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是经济发展的常态,具有持久性。最后,“产能过剩”并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史,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比比皆是。另外,“产能过剩”意味着生产要素没有实现最优配置。“产能过剩”通常表现为:企业产出超出市场需求,由此发生产品价格暴跌,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企业开工不足,经营成本上升,银行呆坏账增加,全行业亏损甚至停工破产,更有甚者,造成金融风险增大,失业率上升,经济停滞衰退,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危及国民经济安全。
由此笔者认为,对于甘肃省“产能过剩”问题,我们应当在正确理解“产能过剩”内涵的基础上,客观理性地加以分析和认识,既不能因产生误解而过于担心和恐慌,也不能因忽视严重后果而掉以轻心。
二 甘肃“产能过剩”的产业背景与过剩现状
(一)工业经济对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甘肃是传统老工业基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近年来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全省GDP的三分之一强,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5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近40%,且工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还在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表明,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对于扩大甘肃经济总量、增强全省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来说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工业经济一旦出现困难就必将对全省发展带来重创。
(二)工业化发展道路基于特定的国家战略和资源禀赋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甘肃工业化道路同全国工业化道路基本吻合,即利用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实施了以大中城市重化工业发展为主导的单一工业结构和布局体系,国家宏观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成为甘肃工业化迅速推进的主要动力。由于采取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源依赖来推动工业化,甘肃形成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格局。在此产业基础上,甘肃沿袭发展,虽然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但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既有的产业格局。
(三)工业经济“两高一资”特点突出
从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演变的独特历程和发展现状来看,工业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一是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轻重工业发展失衡,工业以石化、有色、冶金为主,资源初级加工的重型化特征比较明显。二是资源依赖型工业产值比重大,资源型、高耗能产业在全省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资源依赖型的工业体系使得以冶金、煤炭、石油化工、金属制品制造为主的资源依赖型工业在全省工业中占有很大比重,多年来基本维持在80%左右的水平。三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比重大,工业经济资本结构单一,无论工业总产值,还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所占比重都达到了2/3强,国有经济仍处于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