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
“十二五”期间,甘肃着力推进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进程,基本建成大中小型市场配套设施以及覆盖全省的商品市场体系和网络,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新兴交易市场增长迅速,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直接渠道和基本平台,大幅提升了城市农村双向流通效率。可以说,甘肃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发展商品市场、健全要素市场和培育新兴交易市场为一体的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目前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 甘肃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状况
作为整个市场体系重要基础的商品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商品市场人们进行着最基本的商品交换和服务交换。[1]从当前状况看,商品市场体系是甘肃城乡市场体系中发展程度最好的子系统,因此,着力做大做优商品市场使其发展成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的龙头十分重要。一直以来,甘肃重视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在全省范围内构建大中小型配套、区域性综合性市场覆盖乡镇的市场体系。随着市场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先进流通经营方式和管理技术向农村延伸速度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进一步挖掘了农村消费潜力。目前,在农村市场建设中流通体系建设进程加快,逐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着力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逐渐完善和提升。
(一)城乡商品市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商品流通效率显著提高
1.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遍布城乡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近两年,甘肃通过加强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市场交易环境,使农产品流通渠道进一步畅通。一方面,在全省投资冷链保鲜库项目,加强农产品主产区农贸产品交易以及冷链仓储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全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在马铃薯、洋葱、苹果、高原夏菜、中药材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扶持建设5000吨以上,集冷藏、集配、包装分级、综合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冷链仓储设施,构建有效辐射主产区的产地集配体系。在全省11个市州安排项目33个,新增冷藏设施静态库容42万吨,有效提升了农产品主产区冷链仓储能力。另一方面,重点推进“农超”对接项目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此为抓手加快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在庆阳、武威、临夏、天水、张掖、平凉、陇南和甘南等8个市州开展省级“农超”对接试点,使“农超”对接试点工作扩大到全省14个市州。如每个城市选择1家大型连锁超市或农产品流通企业,主要对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冷藏贮存设施)、农产品分检配送中心、质量快速检测系统建设予以扶持。引导企业通过扩大直采直销农产品的范围、品种和规模,实现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物价和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8个市州项目实施企业总投资约5962万元,建设蔬菜冷链设施及配送中心8个,产地集配中心3个,社区便民菜店52家,购置配送车辆16辆,配置蔬菜快速检测室55个,实现蔬菜直采直销约10万吨,与80多家农民合作社签订了购销协议,带动社会就业近2000人。扶持引导99家企业建设县区商品配送中心38个、乡镇商贸中心34个,建设改造农家店2949个。农家店覆盖全省100%的县区、98.6%的乡镇和72.4%的行政村,农村商品流通网络逐步健全。[2]
2.进一步推动农村批发市场、县乡农贸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作为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商品市场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甘肃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县乡农贸市场为基础进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大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综合性批发市场建设,先后结合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地域优势、发展前景、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了8个大型专业(综合)市场建设,服务于特色优势农牧产业发展。据统计,这8个大型专业(综合)市场投资建设达51.38亿元,已完成总进度的54.71%,但这8个大型专业(综合)市场具体建设进度有所差别,如已经投入运营的有2家,分别为平凉金果国际博览城和陇西首阳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交易状况良好;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有4家,分别为酒泉的巨龙农产品批发市场、张掖的玉米种子暨农产品交易中心、定西的马铃薯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