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圈地运动
一 圈地原因
大规模圈地运动发生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重要问题。
人口增加、工业化、城市化导致对农、牧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从而刺激大规模的圈地运动。17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约为550万;18世纪末为900万。理查德·布朗(Richard Brown)指出,1740年以后,人口增长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需求增加导致农产品价格水平远比工业品的价格上涨得快。这就有力地刺激了农业集约经营以提高产量。人口密度与农业经营的集约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下面的事实看出:1800年时,高密度的集约农耕单位都集中于主要的人口中心附近,也就是在从兰开郡(Lancashire)到伦敦这一带,以及苏格兰低地、爱尔兰;而低集约程度的农耕单位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1]谷物价格上涨更被认为是最直接的原因。18世纪初期和18世纪90年代谷物价格每年增长1%~2%。1730~1750年,价格相对稳定。50年代开始涨得厉害,到法国大革命时达到高潮。因此,这与圈地之间的关联是非常明显的。1793年之后,甚至连非常贫瘠的公共地和其他荒地也都被围圈了。[2]工业的发展使大量人口离开土地,需要购粮。并且,非生产性人口开始拥有更大的购买力,这意味着市场需要更多的面粉、面包、大麦、麦茶、黄油、奶酪、牛肉、羊肉、家禽肉。工业原料需求也增加了,最明显的来自布匹制造,尽管从西班牙进口了大批羊毛,但主要还是靠国内羊毛。羊脂也非常重要,用于制蜡烛、肥皂,羊皮用于制革。粮食也被广泛用于工业,制造淀粉、啤酒。
当这些增加了的需求集中于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城市时,又反过来刺激了生产区域的专业化。以伦敦为例,有人指出,整个王国都在为它供应物资。柴郡(Cheshire)、威尔特郡(Wiltshire)和林肯郡(Linconshire)牲畜养殖者大规模饲养肥牛;苏赛克斯(Sussex)和色利(Surrey)地区大规模养鹅和阉鸡;索福克(Suffolk)地区供应大量火鸡;东肯特(East Kent)和沃斯特郡(Worcestershire)大规模提供果品和蛇麻草(使啤酒带点苦味);中部大都种小麦,北部种燕麦。
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不可能由公地制度下生产规模很小的农户们来满足。因此,整个18世纪都存在着消灭公地,扩大农业规模的压力。18世纪开始时,也许一半的可耕地仍以条块状存在着,但到处都有圈地活动,尽管由议会法令规定的圈地还不常见,但是在一些少数人控制的教区,在一些所有者可以将其大地产的公簿持有方式变为租赁方式的地区,圈地就成为一种趋势。一旦圈占,土地就可出租形成大农庄,上面附有建筑物,租期为7年、14年或21年。租期这样长,一个面积200英亩到300英亩农场的租户,能过得很舒服。而地主也因有固定收入而得益。大农场对政府也有利,因为小麦进口是政府的沉重负担。在战时,土地税是政府获得支持的主要手段。[3]
达尔曼认为,圈地是由于市场的发展和生产的专业化而导致的。当粮食和牲畜的生产不再处于同等重要地位(随着市场需求的波动,有时粮食更加重要,有时则牲畜更加重要)时,公地制度就不再重要了。麦克洛斯基认为,英国东南部和沿海地区的农民也是由于市场影响而更早就开始圈地了。[4]
麦克洛斯基从自然条件上找原因:英国中部黏土比东部沙土对气候更加敏感,作物的生长更加不容易,风险更大,更加需要公地制度的风险保护机制,因此,中部圈地更慢。东南部和沿海地区农民则是由于市场影响而更早圈地。[5]
也有人指出货币供给与圈地之间的关系。在18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相对稳定的利率与圈地的增加同步,而在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和80年代早期,利率较高,圈地下降。但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高利率却又和大规模圈地共存。[6]
所有这些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公地制度无法适应的一种新的经济环境兴盛起来。人们只能打破公地制度才能适应这个环境。而打破公地制度的唯一办法当然就是化公为私,化敞为封。
二 圈地运动基本情况
圈地运动是彻底摧毁公地制度,在农业中建立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重大历史事件。
什么叫圈地呢?用圈地史专家斯莱特的话说,圈地一词有三种意义:(1)将分散的地产合并,从而导致所有权和占有权混合现象的消失;(2)公共权利的废除;(3)用篱笆和沟渠将各自的土地围圈起来。第三种意思就是实际的圈占也即今天所说的圈地。[7]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