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
广州市是我国典型的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大都市。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随着广州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工业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随着城市土地使用成本的提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较多依赖土地要素的工业企业纷纷迁离老城区,使得广州市工业呈现了向城市郊区和县级市延伸的态势。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有意识地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和从老城区搬迁出来的工业企业在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集聚,同时逐步提高环保门槛,促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企业从老城区搬迁出去。近年来,广州市越来越重视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开始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对城市工业布局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广州市工业布局在变动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1],不仅制约了广州市工业的发展潜力,还对城市空间结构演进造成了负面影响。最近广州市确定了“中调”的城市发展思路[2],着力“调优,调高,调强,调活”老城区产业发展,这对广州市工业布局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广州市工业布局,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 广州市工业布局的现状分析
1.总体布局概述
本部分运用GIS专题地图来分析广州工业总体布局的主要特征。图1和图2分别列示了2005年和2000年广州市工业总产值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3和图4给出了2004年广州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数和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劳均产出[3]的空间分布示意图。这些专题地图用柱状图形的高度来标示各地区考察指标的相对大小。归纳起来,广州市工业总体布局现状特征,以及“十五”期间工业总体布局的变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1 2005年工业总产值的空间分布
图2 2000年工业总产值的空间分布
图3 2004年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数
图4 2004年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劳均产出
第一,集聚与不平衡发展特征明显。如图1所示,广州市工业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工业产值分布于相对狭小的区域范围之内。至2005年,基本上形成了四大工业组团,分别是东部工业组团、南部工业组团、西北部花都工业组团和中心城区工业组团。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东部工业组团中的黄埔和萝岗两区,工业企业从业人数虽然相对较少,但总产值非常大,占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总产值的41.04%,而且劳均产值很高,表明这两个地区以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是广州市的重工业聚集区。而南部工业组团中的番禺区,以及中心城区工业组团的白云区和海珠区则是广州市重要的轻工业聚集区,这些地区的工业从业人数较多,但劳均产值较低,呈现出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点。
第二,工业布局呈现出较明显的中心—外围圈层空间结构。从城市中心到外围,工业密度[4]先升后降,依次是城市中心工业空心化区(越秀)、中心城区工业区(荔湾、天河、白云、海珠)、重化工业区(萝岗、黄埔)和外围工业区(花都、从化、增城)。这种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符合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工业的空间分布规律。城市中心土地使用成本极其昂贵,使得多数工业企业难以在城市中心生存和发展,工业密度很低。而邻近越秀区的中心城区[5],由于具有靠近市场、基础设施完善、运输便利、靠近城市办公和信息中心等区位优势,因此这些地区的工业密度比较高,形成中心城区工业区。萝岗、黄埔两区是重化工业区,从广州的实际情况来看,是因为这两个地区邻近港口,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土地使用成本较低,而且这里还设立了国家级开发区(广州开发区)。虽然广州市的外围郊县拥有相对富裕的土地要素,但缺乏其他促使工业集聚的有利条件,造成这些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第三,“十五”期间工业总体布局的变动比较剧烈。通过比较2000年与2005年广州市工业总产值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十五”期间广州市工业总体布局的变动比较剧烈。从东西方向来看,最显著的工业布局变动特征是东部工业组团异军突起,“东进”趋势明显,全市工业重心向东部偏移。从南北方向来看,南部工业组团(番禺、南沙)占全市的工业份额明显下降,说明“南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