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
一个城市与一个或几个城市因地域相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即由于城市间的相互融合,城市化发展成果的共同分享,并使居民对自己的属地观念逐步淡化,这种发展状态被称为同城化。同城化是城市群区域合作的一种形式,其基本特征为城市间的资源的共享性、经济政治的合作性及社会文化的融合性。
一 城市群区域合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群区域合作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发展规律运行的表现。早在18世纪时期,就有学者对区域合作方面做了相关研究。在这些理论的引导下,西方发达国家积极进行了城市群区域合作实践,并取得了惊人的成效。
(一)城市群区域合作发展的理论依据
学术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对城市群合作发展有过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世界各地城市群区域合作的进行,还成为城市群区域合作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
亚当·斯密的区域分工理论认为,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多种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于是,在区域之间就产生了分工。分工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分工程度越深,专业化水平也就越高,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1]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
区域之间比较优势的产生主要由于不同区域的要素禀赋比率不同,而当区域之间要素禀赋比率相同时,分工则会在双方协议的基础上产生。区域分工理论要求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建立区域分工体系,对区域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及专业化生产部门,同时建立区域间合作与区域经济相互协调的机制,积极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统一市场。
通过区域分工合作,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2.城市聚集与辐射功能的重叠性
城市与区域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功能十分重要,它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是在“聚集-扩散-再聚集-再扩散”的链式进程中不断强化。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具有较高的聚集功能。起初,厂商、企业等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在分工专业化与多样化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将会选择聚集在城市,从而形成生产的聚集;在聚集生产的同时,城市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逐渐成熟、发达,从而聚集大量人口到此消费,从而形成消费的聚集。而随着城市人口的进一步集中,城市产生集聚不经济(如环境问题、地价上涨问题、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导致竞争力下降,并把一部分经济活动和人口分散到周围地区,于是就显示出城市的扩散、辐射功能。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心城市临近的地域其功能进行调整,并逐渐走向专门化,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更进一步向核心城市集中;而在周围地域制造业发展特别迅速,往往占主导地位。于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核心城市以服务业为主、周围地区以工业为主、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接、结构上相互依赖又各具特色的有机整体。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其周围地域根据其影响的强弱及功能组织的不同而往往被划分为若干圈层:核心城市区、都市区(由核心建成区和近郊区环组成)、都市圈、大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带。
不管是日本学者木内信藏的“三地带”学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还是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都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这一点。同时,这些理论认为,城市群的形成是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双向流动的结果,健全的城市群的运作是以内在的社会经济紧密联系为基础,以便利的交通、通讯条件为支撑,以行政的协调领导为保障的。
(二)洛杉矶同城化都市圈
洛杉矶,200年前它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村镇。到1880年,人口也只有1.1万人。不过洛杉矶人口从那时候起不断增长,特别是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