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
我国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虽然不断得到改善,但也存在反复与波动,贫困户的健康更易受到冲击,疾病仍然是农村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1]从可行能力的视角来看,疾病不仅仅造成收入贫困,更重要的是对可行能力的剥夺,降低获取收入的能力,并使得将收入转化为可行能力更加困难,影响可能具有持久性,甚至发生代际传递。[2]从解决健康贫困的途径来看,保健投入相比医疗服务投入是成本小、收益大的较优选择,但是,当前贫困地区居民“轻预防,重医疗”的行为仍普遍存在。[3]因此,引导农户关注当前的健康型消费投入,促进贫困地区形成一个“健康—富裕—健康”的良性循环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探索贫困地区居民健康促进的典型实践,可为其他地区医改和居民健康促进提供借鉴,推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一 甘肃省农村居民健康服务发展现状
(一)农村卫生环境不断改善,发展速度较快,但自来水受益人口比重不高
2014年,甘肃省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已超过两千万人,其中,自来水累计受益人口1461万人(见表1),占农村改水受益人口的72%,较2010年增加了225.6万人,提高了11个百分点,发展速度快于西部及全国农村地区。但横向比较来看,2014年,甘肃省农村自来水改水累计受益人口占农村改水受益人口比重,仍比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5.7个和10.5个百分点。
表1 2014年农村改水、改厕情况
2014年,全省农村累计使用卫生厕所户数达到334.1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68.9%,比2010年增加了38.3万户,普及率提高了7.6个百分点。卫生厕所普及率高于西部地区3.7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
近些年来,甘肃省农村卫生环境不断改善,在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措施实施下,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焕然一新,但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如干旱缺水,加上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等原因,全省农村改水工程任务仍然较重,农村居民健康的生活观念仍需提升。
(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加强,公立性质的基层服务网点不足
目前,甘肃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健全。2014年底,甘肃省86个县共有卫生机构20490个、卫生技术人员56237人,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9517张,分别较2010年年均增长30.6%、6.7%、9.7%。
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在2014年达到25376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375个,比2010年增加了37个,村卫生室有16681个,比2010年增加了266个;同时期,全国乡镇卫生院机构数量减少了934个,村卫生室减少了2954个;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机构数量减少了255个,村卫生室增加了7322个(见表2)。全国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后村卫生室合并,但在这一政策背景下,西部地区以及甘肃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数仍然在不同程度地增加,说明了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视与倾斜。
表2 2010~2014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机构数变化情况
甘肃省设置卫生室的村占行政村数的比重自2010年以来已达100%。从村卫生室设立情况看(见表3),全省私人办村卫生室的比重占到32.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9个百分点,村办卫生室的比重占到41.9%,比全国低12.2个百分点,联合办以及其他类型承办村卫生室的情况,比重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可见,在甘肃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中,当地居民自办或私人投资的较多,而公立性质的基层服务网点不足,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均等化仍需加强。
表3 2014年甘肃省村卫生室设立情况
(三)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量大幅增长,但乡镇卫生院床位量增速较慢,低于西部及全国农村地区平均水平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量大幅增长(见表4)。2014年,甘肃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9万张,较2010年增加了2.1万张,年均增长9.57%。相比较同一时期,甘肃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年均增长9.36%,低于农村0.21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量增长较快,高于甘肃农村0.55个百分点。
甘肃农村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量由2010年的2.53张增加到2014年的3.60张,增加了1.07张,年均增长9.22%,低于甘肃城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长率0.1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0.53个百分点。甘肃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量近些年增长较快,但每千人口床位量仍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
表4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变化情况
乡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