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
一 甘肃小城镇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小城镇的发展与国家实行的经济体制紧密相关。按小城镇的主要功能划分,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乡村行政中心地阶段。这一阶段,随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建立,区、乡在政府职能设置、人员配置及相关公共建设方面由新中国成立前的社区自治性质转向正式的官方性质,从而使作为区、乡政府驻地的集镇的行政中心地位得到强化,集镇的发展与农村行政因素的关系日益密切。
这一阶段,甘肃小城镇的发展有所增长,但不稳定。从小城镇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小城镇发展的波动性。甘肃于1955年才开始设立建制镇,首批31个。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57年达到64个,1958年曾一度取消了镇的建制,1962年开始恢复,1964年达到43个,占全国4500个镇的0.96%。“文革”期间,小城镇的建设遭到破坏,到1977年,剩下30个,低于1955年的水平,占全国2173个镇的1.38%。
第二阶段:乡村集市贸易中心地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农村小城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小城镇的行政中心地职能依然保持,小城镇作为集市贸易中心地的功能得到了恢复和壮大。
这一阶段,甘肃小城镇的发展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大量调整恢复了建制镇的设置。1983年建制镇达到63个,占全国2968个镇的2.12%;1984年达到83个,占全国7186个镇的1.16%;1985年达到152个,占全国9140个镇的1.66%;1989年达到159个,占全国12544个镇的1.27%;1993年达到191个,占全国15600个镇的1.22%;2001年达到了326个。二是顺应经济发展需要,兴建集贸市场。农村经济制度的变革,给农民带来了剩余产品,农村小城镇成为这些剩余产品的流通中心,其集市贸易中心地的功能得到恢复和壮大。
第三阶段:乡村工业中心地阶段。这一阶段,农村小城镇的聚集功能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行政职能被保留,小城镇的集市贸易的商业中心地功能重新恢复壮大,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小城镇还有了一个以往完全没有的聚集功能,即乡村工业发展中心。
这一阶段,甘肃小城镇,依靠乡镇企业和大规模资源开发项目,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建制镇达到460个,占全国19588个镇的2.35%;2014年达到494个,占全国20401个镇的2.42%。
(二)发展现状
甘肃小城镇经过多年特别是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截至2014年底,甘肃已建成小城镇(指全部建制镇,下同)494个,占甘肃全省乡镇总数的40.1%。2014年,甘肃城镇化率达到41.7%,人均GDP达到4303美元,已进入国际公认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和关键路口。
总体规模逐渐扩大。近年来,甘肃省小城镇发展总体规模逐步扩大,镇区面积扩大,人口增多。到2014年底,全省小城镇个数达到494个,比1979年增加448个,是当年个数的10.7倍,比2000年增加227个,增长了85%。2012年,全省小城镇镇区占地面积1655.91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248.71平方公里,增长17.7%。2014年,全省小城镇常住人口达1273.6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9.2%。
聚集功能有所增强。2014年,全省小城镇共有工业企业15831个,占全部乡镇的72.2%;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4.89万人,占全部乡镇的76.7%;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比2003年增加17人。小城镇已经聚集了一定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2014年全省小城镇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57.4∶15.9∶26.7,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比2003年下降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比2003年上升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比2003年上升0.6个百分点。外来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3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14年,小城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比所有乡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2.3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小城镇外来从业人员占所有乡镇外来从业人员的比重达80.5%。2013年甘肃省农民工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有27.2%的外出劳动力在乡外县内就业,即就地转移,并基本都在小城镇就业。这也印证了小城镇在二、三产业发展上已有的优势,甘肃省小城镇布局着一定量的工业企业,是全省农村工业发展的主阵地。
镇域特色产业逐步得到明晰。近年来,甘肃各地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支撑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找准产业的定位和主攻方向,千方百计地把产业做大做强。初步培育出了一批有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