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
一 南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基础,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科技进步为主线,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核心,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始终坚持把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农村工作的根本立足点,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建立起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通过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全面推进南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根据南沙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十一五”期间,南沙新农村建设要努力实现九大发展目标。
1.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和明显提高
在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到2010年,南沙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部分农民生活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
2.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
南沙区广大农民基本接受就业技能培训,社会就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南沙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占南沙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
3.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到新水平
逐步改变分散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引导培育和扶持5~8个有广泛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基地。力争到2010年南沙有80%以上的基本农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90%以上的农业产出集中在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基地。
4.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引导和鼓励农村利用15%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用地,按照规划的要求建设工业及其配套项目,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集体经济逐渐朝着物业型、实业型经济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具备新农村建设、维护和管理的经济实力。
5.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以创建教育强区为目标,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教育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到2010年力争全区80%以上的中小学上等级。加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投入力度,构建区、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与南沙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体系,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以上。
6.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通过开展持续不断的学习、培训和教育,使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就业本领和创业技能全面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道德水平和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7.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
力争到2010年,南沙村村通硬底化道路、通信息网络,公共汽车到村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田标准化改造,堤围、水闸等基本水利设施建设达标率进一步提高。大力推进新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引导农民按照规划统一建房,防止出现新的城中村,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8.农村社会和谐、乡风文明
努力营造安居乐业、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
9.农村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层组织健全,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农村自治机制,农村财务管理、村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村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总体思路
(1)坚持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中心。
(2)抓住两个关键:失地农民的安置和安居,提高农民就业率。
(3)把握五大重点:第一,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第二,发展壮大镇村经济,促进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以中心镇建设带动南沙农村发展跃上新的台阶;第四,加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第五,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 南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特征和建设模式
(一)基本特征
1.农业将转型为都市型、生态型农业
伴随着南沙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南沙农业发展将面临一次全面转型,由传统农业过渡到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