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
国家公园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后,目前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有近1万个国家公园。我国国家公园起步较晚,2008年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建立。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正式设立国家公园,2015年中央确定了在北京市、吉林省、黑龙江省、浙江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云南省、青海省共9个省市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5年12月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真正严格和实质意义上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成立。这对实现三江源地区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促进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持久保护和永续利用,实现藏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核心内容及进展情况
2016年初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构设置方案》,确立了试点的核心内容,组建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启动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核心内容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目的是通过三江源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和治理模式的创新,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性互动;通过三江源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解决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九龙治水”问题,实现国家公园区域内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辖区空间用途管理职责;通过三江源功能区划创新,开展“多规合一”,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科学合理布局,强化自然生态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管制;通过三江源公众参与机制创新,激发当地牧民群众保护与发展三江源的内生动力,吸引社会投资,实现有序扩大社会参与。
1.全方位生态保护
三江源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三江源的生态保护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一园三区”,包括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园区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面积的31.16%。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首要核心内容,就是必须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遵循生态保护内在规律,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
三江源区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是三江源生态系统链条中的一环,因而,兼顾草原科学合理利用,正确处理牧民群众全面发展与生态资源承载能力的关系,改善牧民民生问题,使牧民由原来草原利用者逐步转变为生态保护者,鼓励引导牧民参与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将国家公园建设与牧民增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合理扩大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规模,使牧民在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中获得稳定收益,逐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理顺管理体制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突破原有保护地体制框架,打破分散管理的格局,将集中统一组建一个管理主体,建立权责清晰、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存在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弊端,从而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新体制。
(二)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进展情况
为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青海省委省政府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出“三步走”的“125”工作目标,即“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建成国家公园”。并提出了2016年和2017年两年8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任务。
1.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试点迈出实质步伐
2016年9月,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试点迈出实质步伐。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按照整合优化、统一规范原则,从省州县相关部门划转编制人员354名,组建了管理实体,行使主体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