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
2013年初,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于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根据寺院规模大小、问题复杂状况和管理难易程度,以及寺院管理工作进展情况等方面的不同,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同管理、协助管理、自主管理”三种新型寺院管理模式,即对问题突出、维稳隐患较多的寺院单设寺院管理委员会,并与寺院民管会一起,共同进行管理;对民管会管理能力弱、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寺院,以州(地、市)、县佛教协会名义委派干部进民管会,实行协助管理;对一贯爱国爱教、管理规范的寺院,委派指导员,不驻寺,实行自主管理。多年的实践证明,“三种管理模式”找准了加强和创新寺院管理工作的切入点,体现了因寺施策、标本兼治、循序渐进、着眼长远的管理理念。
一 开展“三种管理模式”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三种管理模式”推行多年以来,使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传统管理与现代民主管理的融合得到了新突破、新进展,使政府管理与寺院自我管理的合力及其功效得到了新拓展、新发挥。
(一)“三种管理模式”其“共性”管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青海全面推行差别化的“三种管理模式”,着力解决了藏传佛教寺院管理面临的一些突出的共性矛盾问题和实际困难。
1.深入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广大僧人的思想认识和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
一是在全省藏传佛教寺院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月和《宪法》进寺院活动,抽调近千名宣传骨干,会同寺管干部驻寺开展法治宣讲教育工作,营造舆论宣传氛围。二是全面加强寺院涉藏维稳学习宣传教育,利用举办“法会”、宗教节日等时机,让活佛、经师讲政策法规,讲团结、和谐,达到维稳宣传教育入心、入脑。三是在全省寺院和信教群众中,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宗教政策、“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及公民权利与义务、公民思想道德、僧侣身份与公民身份的建构秩序与原则,以及端正信仰、持法守戒、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等专题讲座和座谈讨论。四是广大僧俗群众积极参与,踊跃谈体会、谈认识,并且组织僧众集中诵读、温习寺规戒律,对照自己找差距,僧侣身份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再次被强调、被重申,起到了纯洁信仰、端正品行的作用。思想教育、法治宣传已经内化为僧俗群众的心理文化需求,也表明政策、法律正深入走向僧俗群众内心深处,使更多的人愿意成为追求进步、爱国爱教、遵纪守法、贡献社会的现代公民社会的优秀成员。
2.严格规范寺院管理规章制度并认真督促落实,不断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
一是全面进行寺院管理现状调查研究,建立寺院管理信息数据库,编撰完成2015年度寺院统计年鉴,率先为全国藏区寺院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加大了流散僧尼管理力度。二是依法依规加强大型宗教活动的审批与管理,保证了各地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安全、稳定,达到了信教群众满意、寺院满意、政府满意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进一步制定、修改和完善了寺院各项规章制度,把重大事项和僧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纳入其中,管理方式实现了由“伦理型”向“法治型”的转变,从而保证了寺院寺务、教务、财务和其他事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大大地提升和增强了制度化、民主化管理能力与水平。
3.健全完善寺院管理工作机制和程序,进一步明确寺院管理的责任分工,促进寺院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的有机融合
过去藏传佛教寺院管理主要依靠其内部传统的寺规和寺主活佛的声望来维持运行,今天现代属地社会化管理和民主化管理在寺院的推行,使寺院找到了传统管理的“神圣性”“神秘性”与现代管理的“民主性”“公开性”的有机结合点,且随着传统管理“神圣性”“神秘性”因素的日渐退隐和现代管理“民主性”“公开性”内容与形式的日益增强,其管理更加符合僧众的意愿、期待,符合寺院健康发展的需要。现代管理模式使寺院管理体制机制得到更好的优化组合,使政府管理与寺院自我管理的合力及其功效得到新拓展,使寺院管理法治化、社会化、民主化“三位一体”内在运行机制更加契合与顺畅。同时民管会、寺管会及其成员或驻寺指导员的权利、责任、义务,以及任务分工、职责目标等也更加明确、具体。总体而言,新一轮寺院管理模式的推进、创新,尤其是在体制机制上的尝试、探索,无疑是很成功的,为今后寺院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