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
海西州立足州情,吃透中央和党委政府精神,科学谋划,协调推进,打造特色精准方案,以扎实有效的实干精神,稳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率先在青海省提前两年实现整体脱贫。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会同海西州州委政研室形成调研组,联合开展实地调研和走访,梳理海西州精准脱贫的特色做法,总结海西经验,为全省实现整体脱贫目标树立信心、提供经验。
一 海西州贫困基本情况和精准脱贫的主要做法
(一)海西州贫困基本情况
海西州经“两线合一”精准识别,掌握了全州贫困基本情况。截至2015年底,全州有贫困人口6588人,按地区分:德令哈市989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15.0%;格尔木市839人,占12.7%;乌兰县1113人,占16.9%;都兰县2163人,占32.8%;天峻县1484人,占22.6%。全州有贫困村119个,德令哈市20个,占全州贫困村16.8%;格尔木16个,占13.5%;乌兰县15个,占12.6%;都兰县43个,占36.1%;天峻县25个,占21%。在致贫原因上,因病致贫4185人,占63.5%;缺技术缺劳动力致贫922人,占14.0%;缺发展资金致贫868人,占13.2%;缺水、缺土地、交通条件落后致贫334人,占5.1%;因学致贫232人,占3.5%;因灾致贫25人,占0.4%;其他原因(婚姻陋习)致贫22人,占0.3%。综上,海西州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都兰县和天峻县,因病致贫比重高达63.5%。
图1 海西州分地区贫困人口分布
图2 海西州致贫原因占比
(二)海西州精准脱贫的主要做法
1.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制度体系,全面压实精准脱贫责任
海西州建立起四级书记抓扶贫,州、市(县)常委班子成员分片包干、督促检查、协调指导工作机制。全州各地区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总指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副总指挥的扶贫攻坚工作指挥部;选派得力领导干部担任重点乡镇扶贫工作指挥长,在贫困村驻扎“第一书记”,配合村两委会履行贫困识别、寻找致富良策等职责。以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为依托,州委十一届十五次全会表决通过《中国共产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员会关于年内实现贫困人口全部清零的决议》。在全省“1+8+10”脱贫攻坚部署基础上,形成了海西州“1+8+10+3”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即坚持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实施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等8个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及交通、水利等10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集中力量解决老年人养老、残疾人托养、贫困生教育助学等3个海西脱贫攻坚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制定出台三个配套办法。州、县、乡、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廉洁扶贫责任书、脱贫攻坚军令状,建立高效的组织体系和督察机制。
2.开展精准识别,实施精准管理,建立科学清晰台账制度
海西州严格按照“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要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识别标准和精准识别指标要求,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严格执行村民个人申请、村民评议、村级公示、镇级复核、县级审定的扶贫对象识别法,摸准贫困户状况。通过精准识别,全州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建立起清晰的台账制度。台账制度规定详细记录帮扶单位、帮扶内容、帮扶效果等,实现了精准扶贫对象底数清、情况明的效果,为建立贫困户认定机制、脱贫退出机制,兑现脱贫成效三个“认账”,即贫困户认账、当地老百姓认账、第三方评估认账,提供了科学的评价体系。
3.落实保障兜底,打造特色方案,实施精准“输血”扶贫攻坚行动
海西州依据“1+8+10+3”脱贫攻坚政策体系,通过资产收益、发展教育、医疗保险和救助、生态保护、低保兜底、易地搬迁攻坚行动实施“输血”性扶贫。一是在资产收益方面,海西州通过将财政扶贫资金入股金融企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以量化折股配置给贫困户的形式实施资产收益脱贫计划。如乌兰县东沙沟村利用贫困户资产收益资金17.92万元、州县两级产业发展资金50万元、“双帮单位”捐款27.5万元、村集体资金40万元,入股乌兰县铭泰商贸公司金子海大酒店和乌兰恒信投资有限公司,以10%的固定收益为贫困户分红。海西州还通过生态保护政策促进就业,全州计划2016年林业生态公益管护员扶贫784人,从贫困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身体条件符合的贫困人员中选聘。二是在低保兜底方面,海西州在全省率先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