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9月 |
关于经济外交,不存在普遍认同的系统理论,甚至不存在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途径和范式[1]。这首先是由于在外交研究领域中尚未形成公认的理论框架。外交是对外政策的工具,而对外政策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对国际生存环境的认知及对利益的权衡,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领域的政策议程。国际环境和国内政策变量繁多,导致外交理论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政策解释和外交实务研究的层次上。因此,要深入研究经济外交问题,有必要对外交理论尤其是外交的定义进行探讨。本章第一节以考察外交的单位层次和结构层次为切入点,提出当代外交的复合型特征,并将经济外交置于复合型外交重要一环的地位加以研究。
经济外交是外交的传统议题,它或隐或现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外交活动的各个历史时期。从早期意大利城邦驻外使馆的建立到今天各国元首的频繁会晤,从两大阵营的形成到柏林墙的倒塌,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到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经济因素始终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冷战结束后,经济实力对国家地位和世界格局的影响日益突出,以外交手段谋求经济利益和利用经济手段寻求政治优势,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的通用法则,经济外交也随之成为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本章第二节从经济外交定义出发,阐释全球化时代经济外交的主要特征。
俄罗斯作为世界格局中一个最为活跃的力量中心,其兴衰沉浮在很大程度上既决定外部世界,也决定于外部世界。俄罗斯在国际范围内的商品交换、资本流动、金融合作和区域一体化建设,既有其自发的经济动因,也是政治力量推动的结果,体现了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的相互作用。本章第三节通过对俄罗斯经济外交理论的述评,概括性地提出俄罗斯经济外交的特点,并为经济外交具体领域的研究作出理论铺垫。
第一节 复合型外交:当代外交的基本特征
外交是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对任何卷入现代国际关系的国家而言,对外事务在和平时期关乎利益的增减,而在战争时期则直接意味着生存和灭亡[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与国之间关系性质的变化,外交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并且呈现日趋活跃的态势,“今天能超越国际背景的活动已经是绝无仅有的了”[3]。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外交增添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外交的单位层次和结构层次的扩大,当代外交的复合型特征日益突出。
一 外交定义的演变及主要特点
外交的历史久远。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兼学者哈罗德·尼科松(另译为尼科尔森)曾就此写道:“如果把外交看作是处理一群人和另一群人关系的正常行为,那它早在人类有历史记载以前就存在了。”[4]但远古时代的外交显然是很初级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外交一词自出现至今,其定义经历了从表面化、碎片化的描述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虽然时至今日人们对其的理解仍然是见仁见智,但认识正趋于全面和深入。
各类外交学文献对外交的概念有大量的界定,这些定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外交的发展进程,也体现出人类社会对外交的认识趋于深化。首先,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认为外交就是谈判的同义词。这也是人类社会对外交的最初认识。英国外交学专家杰夫·贝里奇在其《外交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虽然外交也包括特定的行动,但是直到埃德蒙·伯克在1796年给所有这些行为都贴上“外交”的标签前,人们通常以为它就是谈判——即枢机主教黎塞留所谓的“持续性讲条件”[5]。19世纪欧洲的研究者曾对外交下过这样的定义,如外交“属于与外国举行公开的或书面的谈判的外交指导原则、准则、技能和惯例的知识”(施梅尔辛,1818~1820年);“外交是对外关系或外交事务的科学,更确切地说,是谈判的科学和艺术”(夏·德马唐斯,1866年);“外交是代表国家的和谈判的科学和艺术”(里维埃,1896年)[6]。随着时代的发展,外交学的研究者开始强调,外交是国家主导的对外活动,是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活动。比如,欧内斯特·萨道义认为:“外交是运用智力和机智处理各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指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7]科兰在其《大使馆与外交官》一书中将外交定义为:“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国家利益,而以非战争的方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