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9月 |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同步兴起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两者之间既关联又对立。到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各国间大约已签订了180个区域性贸易和经济协议,全球区域性经济集团的数量超过了30个[1]。经济区域主义不仅是增强本地区公司国际竞争力的手段,也是国家集团用以增强经济和政治实力的核心战略,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极其重要的特征[2]。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力图通过区域经济安排跻身于某一经济集团,经济一体化外交遂成为经济外交的重要内容。
俄罗斯作为欧亚地区大国,其经济一体化外交的重点在独联体地区。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倡导下,这一地区先后建立了以实现一体化为目标的独联体组织、俄白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统一经济空间和关税同盟等区域经济组织。虽然这些组织的一体化水平和深度各异,但都在沿着建立紧密型区域经济集团的方向发展。在地区外国家和国家集团向这一地区不断扩展和渗透的背景下,以俄罗斯为主导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成为影响欧亚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欧盟作为俄罗斯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对俄罗斯经济转型、改革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俄欧建立共同经济空间的外交活动也是俄罗斯一体化外交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 俄罗斯对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外交
独联体的建立是当代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建立这一组织的最初目的是在苏联解体后处理复杂的遗留问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为保持友好的国家间关系提供一个协商机制[3]。但随着国际形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独联体国家在构建独立国家的同时,逐渐认识到独联体框架内的一体化不仅符合世界发展趋势,也符合各国国内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是,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各国对独联体一体化需求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国家对独联体框架内的合作领域存在不同看法,导致独联体发展呈现出松散化、空洞化和不平衡的局面。倡导和推动独联体政治和经济一体化是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核心内容。
一 独联体的总体发展趋势与特点
独联体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自成立至今已在合作与纷争的风雨中走过了近20个年头。独联体内部多边与双边关系的纷扰、政治与经济合作的优先次序、成员国之间独立与联合的角力以及外部势力对独联体的渗透,始终困扰着独联体的发展。但由于独联体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人文和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保留和壮大独联体仍然是该组织发展的主流。近年来,独联体发展一直喜忧参半,呈现出踟蹰前行的态势。
独联体自成立以来,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从1991年12月至1993年4月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是原苏联各共和国的“分家”或者说是“文明离婚”阶段。从1993年4月至1995年9月为第二阶段,是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一些基本原则初步形成的阶段。从1995年9月到2000年普京上台为第三阶段,是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战略构想最终形成的阶段。普京政府开始执政后,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4年,是俄罗斯强调独联体为其“特殊利益区”,并加强多边和双边合作以巩固和发展独联体的阶段。第二阶段为2005年以后,这一时期独联体离心倾向较强的国家奉行西向政策更加明显,独联体框架内的一体化进程艰难推进。
独联体的发展在以上各个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可归纳出以下特点:第一,俄罗斯是独联体的核心和主导国家,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演变决定着该组织的发展前景。正如俄罗斯原外交部部长伊万诺夫所指出的那样,对于新俄罗斯而言,自它存在的第一天起,就没有也不会有比发展独联体范围内的关系更为紧迫的对外政策问题了。解决在原苏联范围内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的问题,始终被俄罗斯领导层视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最优先方向[4]。第二,独联体成员国对该组织存在不同的利益需求。具体表现在经济合作需求高于政治需求,一些国家出于巩固主权独立的需要,或忌惮所谓俄罗斯的帝国野心,甚至排斥独联体框架内在政治上的合作,对一体化建设中的主权让渡存在强烈的戒备心理。国内安全局势较为严峻的国家虽然期待独联体框架内的军事和安全合作,但同样担心因过度依赖出现仰人鼻息的局面。第三,独联体框架内的经济一体化呈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