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8月 |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贸易竞争力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从单纯的理论研究到涉及产品、产业、企业的外贸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日见增多。中国和美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究竟如何,学术界有不同见解,需要系统地总结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便于后面的深入研究。
第一节 外贸竞争力的界定
外贸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对外贸易的强弱更成为衡量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Markusen(1992)指出在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中,一个国家通过贸易使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其贸易伙伴,则说明其有竞争力。OECD在1986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和竞争力》中提出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是建立在国内从事外贸的企业竞争能力之上的,但又远非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简单累加或平均的结果。Daniel F.Burton认为国家竞争力由四个层次的概念构成:最上层是生活水平,最下层是投资,中间层是贸易和生产率。有人反对将外贸竞争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O’brien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些领域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缺乏竞争力的,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在所有产品或服务领域都有效率,例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化学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有所降低而软件、计算机的国际市场份额却有所上升,因而市场份额的变化是贸易结构的变化或产业竞争力变化的结果。
外贸竞争力主要以出口竞争力来衡量,在某种程度上说,外贸竞争力就等同于出口竞争力,只是两者分析的角度有所不同。Joy M.McGreenhan(1968)在所做的一篇对竞争力文献进行回顾的文章的开头就提到:“重复出现的收支平衡危机使英国产业在海外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受到了怀疑……普遍的观点认为,英国出口太少而进口太多。”乔据此认为竞争力问题最初是由外贸进出口所引发的。Riad Ajami则直接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该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份额及其增长。当然,也有反对直接以出口竞争力来衡量的。Peter J.Buckley认为将贸易业绩定义为竞争力是比较无说服力的,因为出口可能只意味着进入国际市场,而这种净出口有可能忽视了技术和投资的流量,忽视了将来的竞争力。
在外贸竞争力具体构成内容方面,产品、企业和产业都成为体现外贸竞争力的不同层面,相应的,就有了产品外贸竞争力、企业外贸竞争力和产业外贸竞争力的概念。Carmichael认为外贸竞争力体现为一个国家的企业或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的能力。Sanjaya Lall使用制成品增值指数(Manufacturing Value Added,MVA)和制成品出口指数(Manufactured Exports)分析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包括墨西哥)和不包括墨西哥在内的其他拉美地区、南亚五国、非洲中东部和北部(包括土耳其但不包括以色列)以及亚撒哈拉区域的发展中国家1980~2000年生产的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Donald G.McFetridge(1995)则在其文中提到,有人将产业竞争力定义为出口份额的增减。
国内对外贸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日益上升而日渐增多。归纳起来,国内有关外贸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关于外贸竞争力的概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陈春宝(1997)提出的产品外贸竞争力的概念,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另一个是由贾继锋(2001)提出的外贸竞争力的概念,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陈春宝的概念侧重于从产品的角度来定义外贸竞争力,而贾继锋则将外贸竞争力从产品竞争力扩大到了企业和产业层面,使外贸竞争力的概念更加丰富和完善,因而以后研究外贸竞争力更多是采用了后者的定义。
第二节 中美外贸竞争力的总体比较
一些学者选取一个或几个服务业部门分析服务贸易的竞争力。A.Sapir(1981,1986)通过对货运、客运和其他服务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比较优势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之后通过对工程服务贸易的实证研究,肯定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和发展中国家作为潜在服务贸易出口者的作用。S.Lall(1986)就海运和技术服务的国际贸易,对部分国家和中国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比较优势原理适用于服务贸易。
查贵勇(2009)认为,全面评价一国服务贸易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