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7月 |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陆上与海上通道。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确认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长期中外海洋文明的接触、整合,使之成为一个著名的国际性港口城市,是东西方不同文化交融的缩影,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现存泉州的宋元中外海洋交流史迹,是一笔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交往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沟通中外海上交通的道路。不管“陆上”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它们都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世界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至今,丝绸之路仍然是东西交往的友好之路、对话之路。
西汉至唐代前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
自张骞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以后,中国丝绸沿这条丝路向西域传播。两汉使节和公主远嫁乌孙王等都携带大量丝织品作为礼品。民间商旅沿着丝绸之路贩运丝绸远销西亚、中亚乃至罗马帝国。这条丝路上出现“商旅往来不绝,使者相望于道”的繁荣景象。
魏晋南北朝,中原战乱频仍,但同中亚、西亚和罗马各国的交往从未间断,沿途商旅使节“相继而来,不间于岁”。
隋朝,张掖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兴盛时有40多个国家的商旅在此经商。
唐朝在平定西突厥后,丝绸之路更加畅通无阻。自8世纪开始,大食灭波斯后,控制了陆上丝绸之路,与唐朝交往密切,跃居与中国贸易的首位。
唐朝前期,“安史之乱”以前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和鼎盛时期。
唐朝中期陆上丝绸之路由盛而衰。
唐朝初期,陆上丝绸之路鼎盛的原因是:唐朝建立后,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社会经济发达,也是两汉以来陆路交通不断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和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等国对陆路交通的开拓有关。
唐朝中期时,大食的阿拔斯王朝建立。唐天宝十年(751)唐朝与大食在怛罗斯交战,唐军战败,唐朝在西域的威信急剧下降。不久,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将驻守安西四镇的边防军调往长安,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侵占河西陇右。回鹘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从此,唐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因而“道路梗绝,往来不通”。
唐代中期,丝绸之路由陆路转向海路。
唐代中期,丝绸之路由陆路转向海路的原因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唐朝的势力退出了西域地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和阻塞,黄河流域一带因历经战乱,经济凋敝残破。而南方长江流域一带,社会较为安定,经济相对繁荣,国内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向南方,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外销产品中以瓷器为大宗,海路运输船的载重量大,比较平稳,不易破碎。而唐朝统治阶级对香药的需求量大,而香料的产地多集中在大食和南海各国,主要运输要通过海路。
造船业发展,航海和造船技术的提高,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一)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友好往来的纽带
1.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非各国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开辟,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航路已经开通。汉代中国与日本也有海上交通往来,东汉时,日本倭奴国遣使来中国,汉光武帝赠以“汉倭奴国王”金印。东汉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国(罗马帝国)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等。
魏晋南北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有所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有所加强。这时期派遣使节由海路来中国的有扶南(今柬埔寨)、狼牙修(今马来半岛)、干陀利(今苏门答腊)、中天竺(今印度)、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
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趋兴盛,中国与海外诸国的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派遣常骏、王君政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西岸的吉打),带去丝织品5000段。真腊、诃陵(今爪哇)、室利佛逝在唐代均多次派使节来中国。狮子国多次派使节献大珠、象齿等。天竺与唐朝的交通,有陆道(经中亚或缅甸入云南)、有海道。安史之乱以后,主要经海道来中国。大食(今阿拉伯半岛)先后派遣使节不下40次,由陆、海两道来中国。这一时期,中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