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7月 |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唇齿相依,两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目前所知,从宋代开始,泉州一带就不断有人移居台湾,明末以来直至有清一代,大陆多次掀起移民台湾的高潮,泉州人始终在台湾的移民中占居多数。他们筚路蓝缕,流血流汗,开荒拓地,为开发台湾立下了丰功伟绩。
晋江市东石镇,地处泉州港围头湾内,与安海镇、南安市石井镇互为犄角,它“得鳌山之钟秀,摄东海之雄威,据山川之险峻,占水陆之优势”,自古为军事要塞和商业富埠。翻开地图册,东石与台湾在方寸之间隔水相依,两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郑成功抗清时,曾于东石建寨,并屯兵于附近的白沙城。东石人民大力支援过郑成功,有的还跟随郑氏大军收复台湾,成为开发台湾的先驱。本文拟从有关东石几家族谱资料对明末清初东石人对台湾的开发和经营略作探讨。
一 一衣带水两东石
地名是社会文化遗产,是历史组成部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台湾许多地名包含大陆移民史的内容,闽台血缘关系从中可见。
台湾有许多贯姓和贯籍地名,正是闽、台“血缘”(贯姓)与“地缘”(贯籍)密切关系的体现。据调查,台湾此类地名共有200多个(贯姓地名100多个,贯籍地名80多个),主要源自泉州、漳州地区移民的姓氏、地籍,是明末清初泉州一带大批移民往台聚族而居所形成的。当移民们离开家乡,来到这鸿蒙未开、遍地瘴烟的海岛时,为了不数典忘祖,往往以其姓氏或籍贯地来命名所居住的村落,因而在台湾出现了许多贯姓或贯籍地名。
翻阅东石各姓氏的族谱,他们先人在台湾奋斗的脚印遍及布袋嘴、新塭、郭岑、虎尾寮、笨港、东港、白沙、麦园、型厝和嘉义、彰化、台南、高雄等沿海地区。而郭岑、白沙、麦园、型厝,如同东石镇、东石乡、东石里、东石寨一样,都是沿用故乡的原地名。兹举有关谱牒,证明如下:
如东石镇白沙村,以周姓为主,郡号是“汝南衍派”,“濂溪衍派”,堂号立有“爱莲堂”、“理学传芳”。其先祖溯于河南汝南,唐末五代时,自河南入闽,居宁化石壁乡,传周宗贵移居永定,生子11,第4子周闻古移民晋江碧沙乡,自立堂号“爱莲堂”,是为白沙周姓的开基祖。白沙就是碧沙,又名碧江,世居于此的周闻古派也称为“碧江周氏”。清代,他们传下了字行:
尚念忠厚祖留贻,梁栋本为华国器。
讳行:
仕伯公卿衡正笃,珪璋长隐海滨材。
在台湾众多的“汝南周”中,碧江周氏占有一席之地。据白沙《碧江家谱》记载:
始祖绍基公有维城、维潮两子,长子维城居于白沙东南的围头村,次子维潮定居白沙。维潮传到第十世懋心,有汝轩、汝功、汝策、汝得四子,第四子汝得又生大正、大殿、大宝、大钦,清康熙年间,周汝得率派下四子全房过台湾,开拓了嘉义县布袋嘴,以周姓命名为布袋嘴周氏。
此即为贯姓地名典例。
又如玉井蔡氏为东石巨姓,共分十房,属“莆阳衍派”。其四世祖蔡显聚、蔡显宾、蔡显仁于明嘉靖初年(1522)旅居嘉义县布袋嘴,成为东石蔡氏在台湾布袋嘴的开基祖。这是族谱记载发现最早的东石去台湾定居的移民。清初,郑成功据东石一带沿海抗清,蔡氏子孙蔡秉元(又名惟景,字炳寰),本是明末一位号称百万的大海商,郑氏起义,即捐资助饷,并将他在凉下的埭田,捐为郑军的屯田,后又献船率族人随郑军东渡台湾,在台湾定居,成为开发台湾嘉义县布袋嘴的先驱。从此,布袋嘴成为东石十蔡族亲的聚居点。移台后,东石蔡氏移民把所居住地的村名取名为东石乡,即为今日嘉义县的东石镇。此后,玉井蔡氏在台湾迅猛发展,蔚然而成为大族。在他们所居住的村落,又见有“东石寮”、“东石里”等贯籍地名。
又如,汾阳郭氏居东石镇郭岑村(即沧岑),其开基东石沧岑者是郭洪泰。明末清初,沧岑郭氏已有人出祖台湾凤山。清乾隆三十四年(1170)修谱时,五房分派台湾的子孙已达67名,可见人数之多。该姓族人多分布在今彰化、嘉义、高雄三县沿海地区。在这三个地区,有多处称为“东石寮”、“郭岑寮”的村名,即为郭姓族人迁台后以原籍地村名为所居地命名的地名。
在台湾众多的贯籍地名中,统计起来竟有数十个地名源自东石,就一个镇而言,恐怕也是较为特殊的记录了。这些地名都是东石移民怀念故土的表现,是闽台同胞血亲的证明,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