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6月 |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如子女教育、收容救助、工伤保险、技能培训等,这些政策对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中国有2.25亿农民工,其中在城市的有1.4亿。[1]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一些人士意识到政府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而非政府组织在支持和服务农民工群体上有着很大发挥力量的空间。
农民工进城以后,由于离开了原来生活居住的社区,他们在社会交往、角色转换、心理调适等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得农民工在就业、子女教育、居住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有着很大的需求。在缺乏城市社会组织服务的条件下,这些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主要依赖血缘、地缘等原有的社会关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种情况大大弱化了他们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此情况下,以流动人口居住社区为载体,向他们提供支持和服务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流动人口教育与行动研究中心正是这样一个在流动人口社区开展服务的公益性社区组织。
一 基本情况
流动人口教育与行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99年,是由关注农民工及其家庭的研究人员与大学生志愿者共同推动成立的。自成立以来,该中心就一直扎根于流动人口聚居社区,以农民工子女为服务主体,开展流动儿童课外学习辅导、课外知识扩展等活动,并逐步将服务延展到家长及打工青年,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讲座、培训及信息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融入城市生活;并通过活动把社区中的流动人口动员起来,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互助网络。另外,中心还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调研与行动研究向相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自成立10余年以来,流动人口教育与行动研究中心逐步摸索出了一个在服务实践中进行研究,并以研究成果推动实践的流动人口社区服务模式。
二 流动人口社区服务
中心最初设立于清华大学附近的农民工社区,随着城市改造和拆迁,中心也跟着流动人口迁移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搬家。几经搬迁,在当地居委会的支持下,中心终于在位于城乡结合处的海淀区田村街道半壁店社区稳定下来。
半壁店也是一个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社区前部分为贸易市场,出售日用百货、服装鞋帽等商品,另外有一些小饭店及食品店。后半部分为居住区,住房基本上都是平房,还有一些比较简陋的二层楼建筑,室内空间都比较狭窄。社区内本地居民(有北京户口的)1300人,700多户;流动人口3000~4000人。居委会工作人员5人,户籍管理1人。周围有4所学校,其中2所是打工子弟学校。
中心成立之初,主要是针对打工青年中文盲较多的情况,在他们下班后的晚上,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对其进行识字教育,帮助他们脱盲。在不断的服务和探索当中,中心逐步形成了以流动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针对流动儿童家长和打工青年开展支持和帮助的服务形态。
(一)流动儿童社区服务
社区中的流动儿童大多数处于放养状态,他们的父母基本上工作时间较长而且不固定,没有太多的精力好好地照顾他们。一方面,限于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他们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使得大部分流动儿童不能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教育,而只能在教学质量较差的打工子弟学校学习。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将对他们未来在城市中的生活起着重大的影响。
中心的创办者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长期关注和研究农村扶贫及进城务工农民生活状况的过程中,发现流动儿童问题特别是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亟须关注和改善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在社区中针对流动儿童开展服务也成为中心关注的重点。
1.针对流动儿童,中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活动
(1)固定活动:每周的周二到周五下午4∶00~6∶30的学习和课业辅导。由大学生志愿者负责对孩子进行学习和作业辅导,检查孩子的作业,帮助孩子答疑、复习功课。
(2)周六一帮一辅导。一个志愿者负责几个相对固定的孩子,通过学习辅导、谈心等方式全面了解、关心儿童的成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跟进。
(3)周末兴趣小组学习和主题活动。周末兴趣小组主要是绘画课、舞蹈课、手工课、英语口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