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在公众参与中成长的“绿色公民”

    作者:陈媛媛 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摘要:我国公众建言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正成为潮流,并对政治、经济、生活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在环保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公共责任”的公民,他们的环境维权,不再以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为首要目标,而是更关注社会公益、自然公益,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与政府一起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
    Abstract:Public sugges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ffair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general trend and has shown its profound political,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s With respect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 great number of citizens with a sense of "public responsibility" are emerging. In their striving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y no longer take it as the primary goal to solv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but prioritiz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They,through their own research and practice,aim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保护环境的世纪行动,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绿色公民”。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有效地利用民间智慧,保护和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从而改善政府治理;公民同样需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社会参与的能力和质量。

    一 正在成长起来的绿色公民

    1.拯救南京梧桐树事件

    2011年3月,一场“拯救南京梧桐树,筑起绿色长城”活动在南京轰轰烈烈地展开。南京市主城区内许多于20世纪中期栽种的梧桐树将因修建地铁被砍伐和移栽,引起部分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他们发起活动要求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30万“南京市民”参与保护与他们朝夕相处几十年的梧桐树,为梧桐树系上绿丝带、与梧桐树合影、利用新媒体等传播方式,表现出新一代公民智慧表达、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良好素质。

    媒体的跟踪报道,将梧桐树事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黄健翔、孟非等社会人物在微博上对这一事件表示关注并予以谴责,希望立即停止砍伐移栽行为。针对南京市民及网络舆论的指责,南京市政府发言人首先表示那些梧桐树是被移植而非砍伐,同时也表示对“民众的误解与愤怒”的理解,但是发言人并未就根本问题做出回应。

    3月14日,中山东路沿线的梧桐树上被人们系上了绿丝带,这是网友自发发起的“绿丝带行动”,在梧桐树上系上绿丝带以抗议被伐。3月15日,中国国民党立委邱毅在微博中表示“若南京市政府再不停止砍树,他会在国民党中常会提案护树”。次日,邱毅在国民党中常会提案,希望透过海协会和海基会,协调南京市梧桐砍伐事件。事件终于迎来转机。国台办在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中称相信南京市政府会妥善处理此事。

    3月19日下午,上千南京市民在南京图书馆前集会,表达对政府砍伐迁移树木的看法,参加人群与事先来到现场的警察并未发生大的冲突。3月20日,南京市副市长陆冰称,地铁三号线的移树工作已全面停止。而政府将公开征集民意,以进一步优化地铁建设方案。9月11日,南京市城管局在召开了41次专题论证会后,公布南京地铁市政府站工程建设树木移植、砍伐审批结果,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

    2.驴屎蛋、巴索风云与垃圾焚烧争议

    在过去几年中,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渐成潮流,类似这样的民意最终影响政府决策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自2009年起,垃圾焚烧成了搅动社会的一大难题。在上海江桥、江苏吴江、广州番禺及其他许多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相继遭到民众抵制,并引发纷争、冲突甚至群体性事件。面对各地风起云涌的反焚烧浪潮,政府倍感压力,不得不调整方案和应对方式。

    2010年3月,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邀请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厂反建活动领袖、网名“驴屎蛋”的黄小山,作为市民代表随政府代表团赴日本和澳门考察垃圾处理。这次考察令黄小山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渐理清了垃圾处理难题的症结。他改变了坚持反焚烧、与政府“死磕”的极端方式,力图以理性的方式对话。

    2010年,北京市政府在600个居民小区基本实现了垃圾分类。2011年垃圾分类的范围继续扩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垃圾分类遇到很多问题。有人能自觉分类,有人就做不到,一些垃圾清运车将居民辛苦分类的垃圾混合运到垃圾填埋场,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相互指责的现象。

    2011年,黄小山在北京市政管委的支持下,在自己居住的社区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垃圾分类处理站“绿房子”,对居民的生活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步的分类运输、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探索垃圾分类的新路径。用黄小山自己的话说,搞“绿房子”出钱又出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不想指责谁,也不想抱怨谁,只想用事实证明,我一个普通公民都能做好的事,政府更应该有能力做好。”他用自己行动和影响力推动着政府、专家、公众思考垃圾处理的问题。

    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反建事也有很多类似的发展路径。2009年,因政府拟在广州番禺地区建垃圾焚烧发电厂,附近居民举行了反垃圾焚烧的维权活动。2010年4月9日,网名为“巴索风云”和“阿加西”的两位反对垃圾焚烧的业主代表接受广州市番禺区政府邀请,到澳门参观考察垃圾焚烧厂。期间种种经历,让巴索风云对政府与公众之间如何良性沟通的问题深有体会。他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