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6月 |
一 三年来主要成效
(一)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显雏形
坚持把循环经济作为突破口,以青山区、东西湖区、阳逻开发区等国家、省级示范园区为重点,着力推进全市循环经济发展。青山区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基本形成了以钢铁、石化、环保等主导产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探索重化工集聚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阳逻开发区累计完成投资115亿元,以阳逻电厂等重点企业为平台,积极探索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实施了阳逻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余热、循环水等综合利用工程,其中,粉煤灰利用率达到97%,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加快推进东西湖两型示范区建设,建立了以都市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14个循环经济示范点,着力构建农业、工业、园区、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体系。推进循环经济跨区域发展,规划建设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企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培育了金凤凰纸业、保华新材料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支撑环境,设立了循环经济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争取获批了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创办了武汉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院和实验室等。我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保持下降趋势,两年来分别下降6.15%、6.04%。
(二)围绕滨江滨湖城市建设,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近年来,我市围绕滨江滨湖宜居城市建设,实施了一批重大水环境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总体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东湖九峰渠工程顺利完工。“清水入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心城区40个湖泊基本实现截污。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8%,比2007年提高13.8个百分点。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唯一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双试点”城市。2009年,中心城区16个湖泊水质提档升级,劣五类湖泊减少9个,东湖水质由劣五类升至四类,初步扭转我市湖泊水质恶化趋势。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我市召开,发表了《武汉宣言》,武汉治水的国际影响开始显现。
连续3年实施“清洁空气工程”,基本完成禁燃区锅炉改燃,实施了机动车环保分类管理,开展了建筑工地扬尘综合整治,2009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首次超过300天,创近年来最佳水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6.5%,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并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垃圾收集处理工程抓紧实施。着力构建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垃圾填埋为辅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建成2座垃圾卫生填埋场,抓紧推进5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届时我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95%以上。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逐步推开,着手开展餐厨、建筑垃圾集中处理试点。
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集中连片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3.47万台,完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建设9.65万户,农村秸秆汽化集中供气超过4100户。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全面加强,全市242个畜禽养殖规模小区中,93个实现环保达标排放。创建了怡山湾生态农庄、柏泉农场、石榴红村等一批两型村镇典型,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面貌改善的有机结合。
(三)围绕改善民生,两型生产生活理念渐入人心
近年来,我市紧扣与广大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力争用两型理念改善民生、惠及民生。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基本建成了公共自行车系统,截至目前共投放自行车3万余辆,设立便民服务站点814多个,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在全国率先启动“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工程,新增350台混合动力电动公交车。深入实施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工程,建成了汉口江滩、东湖路等绿色照明示范路,实施了节能灯推广三年计划,累计投放185万只,2010年将再投放230万只。率先破题废旧电池回收工作,初步建成了“政府补贴、企业运作、市民参与”的回收系统。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了65%的建筑节能标准,启动王家墩绿色CBD建设,成为中英两国可持续发展城市计划在中国推进“绿色建筑”的第一个城市。强力推进光城计划、无线城市建设,光纤用户累计达到90万户,无线热点已基本覆盖大型公共场所。加强两型社区、两型机关等示范创建,启动两型集中展示区建设,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了两型宣传标志,两型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四)围绕破解难题,体制机制创新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