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6月 |
“十一五”期间,武汉市民政系统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民政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职能作用。进入“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发展更趋紧迫。
一 “十二五”武汉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回顾
1.城乡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和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城镇社区历经创建达标、提档升级、深化发展三个阶段,共投入资金20多亿元,建设各类软、硬件项目30多万个,解决了长期影响居民生活和民主自治的“老大难”问题,500多万市民从社区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农村社区推进家园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在全市2087个村(含农场大队)完成了“四到家园”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有效解决和缓解了长期困扰农民的增收难、出行难、饮用安全卫生水难等热点难点问题,全市农村村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基本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集中供养为基础,灾民紧急救助为重点,专项救助相配套,特色救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市近15万户、33万多名城乡困难群众被纳入保障范围,保障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全市每年约5万人次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未成年人及时得到主动救助和保护性救助,维护了社会稳定,净化了城市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民政职能,积极应对了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西南干旱、青海玉树震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应急事件,圆满完成了牵头援建四川汉源县地震重灾区的建设任务,民政应急服务水平、减灾救灾功能不断增强。
3.城乡社会福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了市、区公办福利院、乡镇街福利院、社会办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五位一体、城乡统筹”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市机构养老床位总数达到28529张。其中城镇养老机构达到139个,总床位数18324张;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87家,总床位数达到10205张;社区日间照料站62个,床位数3007张。全市8662名农村“五保”,1949名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现了自愿条件下的集中供养,自愿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城镇养老机构和农村福利院床位数分别比2005年新增床位1370张和1390张。社会慈善事业和福利彩票发行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福利彩票销售节节攀升,年最高销售额突破13亿元。
4.双拥优抚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为驻军办理了环境整治、协调城建规划与部队建设,支持部队后勤社会化等方面的实事70余件。共接收退役士兵21943人,其中符合国家安置政策的为15894人,已安置15347人,其中退役士兵自谋职业7860人,年均安置率达到95%以上、自谋职业率达到45%以上。深入实施“愉悦行动计划”,创建“和谐军休家园”,军地、军民关系进一步和谐,武汉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5.社会行政事务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牵头完成武昌、青山、洪山“插花地”调整工作,建立起覆盖城区、乡镇、村“三位一体”的地名标志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全市社会组织已达3600个,其中:社会团体164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54个;殡葬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市火化率达100%,生态公墓建设有了发展;婚姻、收养登记合格率均达100%,社会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6.民政机关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围绕“两型机关”建设,按照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效型、和谐型、廉洁型民政的要求,民政干部执行能力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得到强化。民政干部队伍建设、干部交流与培训、人才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强,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文化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民政部门作为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的重要部门,职责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作用更加突出,也为民政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一是中央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