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6月 |
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科技化浪潮的加速涌动,现代城市人口集聚,交通发达,高楼林立,各种管网等基础设施纵横交错密集分布。作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的城市,在极大提升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现代城市的聚集性,使城市灾害具有多样性、时空耦合性和链状分布等群发性和整体联动性的特征。城市文明愈发达,在灾害冲击面前愈脆弱。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会严重危及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甚至严重危及党和政府的形象及国家安全。市委市政府领导一贯高度关注武汉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为此,市委督察室会同市社科院成立联合调查组,从8月中旬开始,历时一个月,深入有关区及市直委办局共20家单位,开展深度调研、实地察看,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 武汉城市公共安全现状
各种“焦点事件”的发生,往往对党委政府政策议程变更具有直接、快速的影响。自1998年抗洪、2003年非典以后,市委市政府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危机应对、信息发布、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日益健全
2005年,武汉市政府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由市政府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及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区区长组成;并成立了市建委、交委、公安、水务、卫生、农业、地震、环保、安监、粮食、食品药监等13个专业应急委员会;在各区政府设立区应急委员会,负责指挥处置一般突发事件。初步形成了市公共应急委员会、各专业应急委员会、各区应急委员会及其综合办事机构(即应急办)与专职人员的危机管理组织网络。此外,还成立了由多个相关单位组成的安全生产委员会、食品安全委员会、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等多个专业领导机构,负责对事故灾难、食品安全、信访稳定等进行管理。
(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工作深入推进
2008年,市政府出台《武汉市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信息发布与传播办法(试行)》,对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信息发布的范围、时间、流程、载体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市应急办、经信委、气象局联合建立全市统一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市民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2009年9月,全市应急指挥大厅建成并投入使用。近几年来,加大对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拟于2011年底以前实现全市监控摄像头达25万个的建设目标。建设了全市统一的应急法规库、应急预案库、应急专家库、应急队伍库、应急物资库等5大基础信息库,初步实现了全市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
我市从2009年初开始,探索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以“两办”的名义下发了《关于我市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意见》。随后在江汉区、东西湖区和市建委、物价局等单位开展试点,特别注重抓好城市规划调整、花楼街拆迁改造、出租车价格调整、东星航空破产改制等重大事项的风险评估预警。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重大事项开展分级分类评估,积极探索前置评估,专群结合开展评估。对判别出来的风险,不回避、不放过,积极应对,努力化解风险。截至上年底,全市13个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25个市直行政管理部门建立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三)应急预案的编制更规范、演练渐趋制度化
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预案系统,是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基础和保障。2005年,市政府颁布了《武汉市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办法(试行)》;随后又陆续编制完成涉及洪涝灾害、生产安全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动植物疫情、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粮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15个专项应急预案,各专项预案负责部门还根据《办法》与专项预案的要求,相继编制了504个子预案或分预案。同时,各区结合自身实际也相继编制了多种危机应急预案,如青山区编制了特种设备事故、民用爆炸物品事故等应急预案,洪山区编制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森林防火等应急预案,汉南区编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