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6月 |
文化消费是人们用于文化、体育、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是促进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文化消费的需求日趋旺盛,在社会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消费的兴盛,不仅可以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改变市民的精神面貌和身心状态,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水平,而且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通过发展文化消费市场,努力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消费成为促增长的重要支点,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市民文化消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在武汉市范围内就市民文化消费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武汉市民文化消费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消费的建议。
一 武汉市民文化消费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武汉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不但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逐渐形成了一批文化品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促进作用。
一方面文化体育设施数量较大,门类齐全,分布广泛,为市民文化消费提供了良好条件。特别是2003年以来,武汉地区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一轮新高潮,共建设改造场馆63个(其中体育场馆40个、文化场馆23个),建成大型群众文化广场13处。另据统计,武汉市现有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7座,其中省市级馆3座,藏书770万册。70%以上的社区建有文化室,80%以上的社区建有千册图书室。
另一方面,文化市场得到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娱乐市场、网络文化市场、电影市场、音像市场、演出市场、文化艺术培训市场、美术市场、书刊市场、文物市场等,文化经营项目涵盖了文化市场各个门类,培育并激发了市民文化消费的热情。据统计,市文化市场现有经营单位共3474家,其中歌舞厅、卡拉OK厅472家,电子游戏机厅80家、电子游艺机厅13家、网吧1473家,音像批发零售单位344家、音像制品出租单位1000家、电影放映单位28家、文艺演出团队14家、文化艺术培训单位50余家。
文化体育设施群的完善和文化市场的繁荣为丰富不同层次市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进一步催生了市民文化消费的热潮。文化消费的扩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兴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武汉地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之一。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武汉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占比逐年提高。2004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2亿元,占全市GDP的4.6%;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07.4亿元,占GDP的4.8%;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26.9亿元,占GDP的4.9%;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63亿元,占GDP的5.2%。同时,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也呈强劲增长态势,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消费支出分别达到1021.2元、1125.48元、1258.37元和1406.89元。2008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受金融危机影响,降至1095.43元,同比下降12.9%。从发展趋势而言,文化娱乐、旅游正在成为武汉市民消费的新亮点。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人们在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消费观念正向高层次、休闲、健康方面发展。2010年1~9月,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188.22元,增长3.4%。其中:参观游览支出111.06元,增长1.2倍;团体旅游支出210.09元,增长18.6%;健身活动支出33.86元,增长48.9%;其他文娱活动支出103.37元,增长48.8%。
我市文化消费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不足,比重偏低,增长缓慢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出现“井喷”。2009年,按照武汉常住人口计算,我市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市居民用于休闲娱乐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娱乐消费和文化娱乐产业的增长。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文化娱乐休闲消费加速上升期。2007年,我市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不足120亿元,虽然从纵向比较发展速度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