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女子中等职业教育是妇女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898年的上海“经正女学”算起,中国女子中等职业教育已走过了110多年的历程。探讨和研究中国女子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不仅对于促进中国现阶段女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分析和研究中国妇女教育史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晚清和民国时期女子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概况
(一)晚清女子职业学校发展概况
中国最早的女子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清末。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于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教会女子学校陆续设立起来。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派遣阿尔德赛女士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此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和教会女子学校的增加,尤其是随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变法维新思潮的出现,兴女学作为一种革新思想被国人大力提倡。1898年5月,第一所国人自办女学——上海女学堂(又称经正女学)开办。由此,中国女子职业教育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成为近代女子教育和职业教育系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1.晚清女子职业学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女子职业教育在晚清时期兴起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促成的。
(1)教会女学的兴办和西方传教士的宣传。自1844年第一家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女子学校成立后,教会女学陆续设立,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据《在华基督教传教士1877年大会记录》记载,这一时期教会有女子日校82所,学生1307人,女子寄宿学校39所,学生794人,其人数分别占当时整个教会学校人数的33%。[1]教会女学的创办最初是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通过女校培养中国的基督教宣传者。他们为了扫除传教障碍,大力批判中国传统的女子教育。西方传教士的做法,无疑在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的歧视妇女的封建观念起到了冲击作用,促进了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不容否认的推动力之一。
(2)维新派及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思想的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甲午战争的失败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清楚地看到,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而且还包括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他们不断对封建社会不平等的现象进行批判,要求进行全面变革。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他们对妇女问题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到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对男女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更严厉的抨击,指出妇女受教育与否事关国家的前途,所以他们积极提倡女子教育。梁启超曾经专门撰写《论女学》一文,试图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寻找复兴之路。在文中他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和国家强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女学之兴与强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欲强国,非造国民不可;欲造国民,非兴女学不可!”这已经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先知先觉者们的共识。[2]
(3)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及政策法令的推动。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的危机感益发加重。从中央到地方许多官员都感到舍改革别无出路,他们尤其把希望寄托在教育改革上。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近代第一部学制《癸卯学制》,确立了较为完备的实业教育制度。1906年7月清政府颁布《通行各省举办实业学堂令》,接着又于1907年3月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从法律上明确了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民间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4)近代知识女性的觉醒和女权运动的召唤。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不仅维新运动的领袖们大力提倡妇女权利思想,而且有少数知识女性开始觉醒,为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走向社会。这些知识女性并不仅仅满足于自身的发展,她们还要改变中国绝大多数女性姐妹无知无识的状态,她们积极投身于为兴办女学而摇旗呐喊的队伍当中,成为兴办女子学校教育的有力倡导者。[3]
2.晚清女子职业学校发展特点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在这个时代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中国女子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创办者的角度来看,晚清时期的女子职业学校并不是由政府创办的,而是由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