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
民族地区教育福利的反贫困效果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二是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三是使民族地区人口接受双语教育比例不断提高,为少数民族增强就业能力、融入现代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促进了人力资本积累。为更好地发挥民族地区教育反贫困作用,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民族教育投入;二是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三是实行更加精准的教育救助政策;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五是对民族地区教师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六是有效推进双语教育。
The anti-poverty effect of education welfare in the minority-concentrated region is specifical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1. Improving educational level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minority-concentrated region;2. Training a big batch of special talents and management talents from ethnic minorities. 3. The proportion of those receiving bilingual education keeps rising,laying solid foundation for those from ethnic minorities to enhance employment capability and integrating into modern life. 4. Promoting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Giving better play to the role of education-based anti-poverty in the minority-concentrated region should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6 aspects:1. Enhancing educational input in ethnic minorities;2. Quickening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f various kinds and at various levels,to improve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level;3. Implementing more specifically targeted educational assistance policy;4. Enhanc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5. Implementing special preferential policy for teachers in the minority-concentrated region;and 6. Advancing bilingual education effectively.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保障人民教育需求、调节收入分配的社会服务。具有社会福利属性的教育服务,既是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根本之策。当前,中国民族地区反贫困事业正在向纵深方向全面推进,政府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教育福利在反贫困中的重要作用,巩固提高反贫困效果。
一 教育福利与反贫困
教育提供的不是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劳动,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大多数研究指出,以提高素质、反贫困为目的的教育,包括识字、生计教育、技能教育和观念改造,不仅能够提高贫困人口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还能深刻改善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为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是反贫困的根本之策。关于教育促进反贫困的内在机理和实现途径,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贫困人口更好地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接受教育是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须从学龄期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起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发展教育。[1]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技能的获得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之间的非正规教育;在现代社会,社会分工细化,生产劳动复杂,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掌握一定的生产、经营技巧,才能适应社会需要。提供正规教育的各级学校就是人们系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场所,也是掌握社会规范、得以“社会化”,从而更好地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梯。对一些国家的少数民族人群来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学习现代知识技能和实现就业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第二,教育能够改变贫困人口的落后观念,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学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认为,穷人因为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主要特点是对自然具有屈从感、听天由命、怀疑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等,下一代会自然地习得贫困文化,使贫困文化世代传递。[2]学者王小强、白南风认为,人口素质差是贫困地区贫困落后的本质原因。[3]相比较而言,贫困者的观念若得到改造,包括劳动观念(包括劳动纪律观念)更新、财富观念更新、生活方式观念更新、树立技术生产观念、确立竞争观念、消除安分守己意识、打破依恋乡土观念、消除安土重迁意识等,他们的心理、思想、态度就会经历向现代化的转变,就会自觉地提高谋生技能,主动寻找谋生机会。[4]
第三,教育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贫困人口获取就业和收入的能力。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系统阐述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经济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不在于物质资源的匮乏,而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从机理上分析,教育除了可以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外,还能提高劳动者的“配置能力”[5],使劳动者减少失业风险并获得更高的收入。现代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减少由道德风险、机会主义等引起的交易成本,从而使更多的资源用于经济增长。[6]总之,通过接受教育,可以提升个人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许多研究发现,大多数国人教育收益率逐渐提高,并超过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7]
第四,教育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很多研究证明,投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改善人的社会行为。有的研究者对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宗旨而存在的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基本保证。主要观点包括:第一,通过社会法治教育,可以增进公民对社会法律规范的充分理解,推动他们遵纪守法,促进社会生活井然有序。第二,教育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可以缩小社会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三,通过教育,可以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增进人们对社会规范的深刻理解和普遍认同,促进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第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