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
资源环境效率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维度。本报告运用物质流(MFA)分析方法,通过区域与城市层面的资源效率DMI指标数据的分析,对比和分析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的资源效率差异,进而为提高各经济特区的资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建言献策。
一 区域与城市层面物质流分析与资源效率分析框架
物质流分析作为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城市、区域和国家等多个层面,均可作为资源消耗以及经济增长质量的度量尺,这也为研究多层面区域资源效率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1]。
(一)区域与城市层面的物质流分析框架
物质流分析方法旨在考察经济系统当中的物质量投入、消耗和流动状况,得到简洁的衡量资源投入与消耗状况的指标,从而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法。
物质流分析方法在区域和城市层面与国家层面研究的尺度存在差异,而国内现有的城市MFA研究大多基于欧盟导则这一框架,如黄晓芬等(2007)、钟若愚(2008)等使用欧盟导则对上海、深圳等地分别进行了城市物质流分析。
本文利用一个简化的物质流分析框架探讨区域和城市层面资源效率问题(钟若愚、彭新才、管志贵,2015)。本文着重研究中国经济特区城市层面与工业化发展相关的物质资源利用问题,考虑城市边界系统的界定、城市物质资源使用数据的可得性等因素,对直接物质输入指标进行简化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物质流分析的简化框架:直接物质输入指标的分类
(二)基于物质流分析的资源效率指标
资源生产率指标Presource可以用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量Value(一般是GDP)和资源实物量Material的比值来衡量:
目前,衡量自然资源生产率最常采用的简化指标被称为Pearce指标(Pearce,2001): ,这里V是价值形态的产出量,M是物质资源投入量(materials input)。
综合考虑物质流体系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建一系列衍生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三类:①物质投入指标,如资源使用强度、资源生产率;②物质消耗指标,如资源消耗强度与资源消耗产出率;③物质排放指标,如物质排放强度与物质排放产出率等。在资源生产率指标基础上建立基于物质流分析的资源效率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中,把社会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总体的物质输入、消耗与输出,对经济系统输入端的物质流进行研究。
二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物质流分析及结果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报告数据来自五大经济特区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及相关调研数据。
由于五大经济特区统计系统界面存在数据匮乏、获取成本过高等问题,本文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假设:①对某种物质的消费需求,如果本地有生产则优先选择本地生产;②本地生产的某种物质如果供过于求,假设其调入为零;③若本地物质产出无法满足本地需求,则假定其调出为零。除了海南省之外,其他经济特区的化石燃料、金属矿物、工业非金属矿物等要素均处于内部供给不足、需从外部调入或进口的状态,可依据假设③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五大经济特区主要类别物质流数据处理如下。
①化石燃料、工业金属矿物、工业非金属矿物均由市外引进,本地基本上没有开采,按照假设情况处理,调出量为零。化石燃料、工业金属矿物、工业非金属矿物以年产量代表,化石燃料由原煤、原油和天然气三部分组成,按照科学比例转换为标准原煤形式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均取自各特区历年统计年鉴及相关统计报告。②工业金属矿物由金、铜、铝、铅、锌和铁矿石等金属组成,本文采用可获取的成品钢材及个别年份的进口铁矿石数量、铝材等数据进行计算[2],从相应统计年鉴中仅可以得到某些产品产量数据,再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计算其原矿需求量。基于上述对本地产量供不应求的假定,可令直接物质投入量=本地开采量+外地调入量,原矿需求量即本地开采量+外地调入量,因此原矿需求量等于直接物质投入量。此外,本文不计算矿产资源开采的生态包袱数值。③生物质由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林产品、水产品等构成。本文根据主要生物质本地人均消费水平对生物质消耗量进行估算。
(二)物质流分析初步结果
DMI指标反映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直接物质投入总量的情况。本文基于物质流分析框架与基本指标,利用各经济特区历年相关数据,计算表征各特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