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China Pilot Free Trade Zone,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将由4个增加到11个。自贸试验区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从最初的上海的“一枝独秀”,到上海与广东、天津、福建“1+3”联动。2016年随着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中国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1+3+7”的改革布局。
自贸试验区自设立以来,按照“继续积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探索不停步、深耕试验区”的要求,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已初见雏形。4个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投资管理模式不断升级,商事制度创新亮点频现,“互联网+”模式使贸易便利化不断提升,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不断完善。
在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经济效益显著。2015年,面积仅占上海1/50的上海自贸区,创造了上海1/4的生产总值;广东自贸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增长40%;天津自贸试验区实现生产总值约为全市的11%;福建自贸试验区拉动全省出口增长0.86个百分点。
一 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状况
上海、广东、天津、福建4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2016年国家又分别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设立7个新的自贸试验区。自此,中国自贸试验区由沿海向内陆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试点探索进入新的阶段。
(一)自贸试验区新版图与功能定位
中国自贸试验区新版图(见图1):
第一批 上海
第二批 广东、天津、福建
第三批 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
自贸试验区由单点到面,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革布局。
图1 中国自贸试验区地理分布
前四大自贸试验区主要有四个方面功能:一是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创新监管服务模式;三是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四是探索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培育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除以上四项外,因各试验区区位优势有别,其区位功能也有所不同(见表1)。[1]
表1 11个自贸试验区功能定位
(二)自贸试验区制度改革创新彰显成效
自贸试验区自设立以来,按照“继续积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探索不停步、深耕试验区”的要求,经过三年多的实践,4个自贸试验区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差异化制度创新初见成效。
1.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成效与挑战并存[2]
自贸试验区内率先建立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区内企业只要登录一个网络“窗口”,在线一次性提交电子数据,就可以办完报关报检等手续。广东自贸试验区海关平均通关效率提高50%以上,绝大部分企业注册登记1天内可办结。天津自贸试验区由于实行京津冀检验检疫一体化,极大地缩短了货物在口岸的滞留时间,平均每批货物的通关时间比一体化之前节省了0.5天,口岸快速放行率达到88%,通关效率提升了75%;每标准箱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120元,报关成本大约节约了70%。[3]福建自贸试验区货物申报时间也从原来的4小时减少至5~10分钟。而船舶检验检疫申报时间则由原来的50分钟减少为5分钟。一般货物贸易出口时间减少一半,由原来的16天缩短至8天,船舶进境时间和出境时间则由原来的36小时分别缩短至2.5小时和1小时。
4个自贸试验区外贸便利化程度得到了大幅提升,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获得了企业的普遍认可。在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对4个自贸试验区149家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中,被调查企业对自贸试验区政策的整体吸引力、稳定性和兑现方面,达到基本满意和满意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63.76%、65%和74.82%。对政府部门服务效率、办事透明度、商事审批环节便捷度、对外投资手续便捷度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方面,达到基本满意和满意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85.23%、74.49%、85.23%、73.15%、85.23%。
调查也显示自贸试验区在服务开放和金融创新方面的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负面清单投资有待进一步“瘦身”,金融开放还存在巨大的挑战。在被调查企业中,71.81%的企业认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的程度不够,50.34%的企业认为业务受到金融政策的限制,难以开展。
2.自贸试验区寻求差异化制度创新初见成效
上海自贸试验区在继续担当多项先行先试“领头羊”的同时,重点探索金融改革和创新;广东、天津和福建自贸试验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