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
上海滨江临海,自然环境存在脆弱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产生的极端天气给上海城市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弹性城市对自然环境灾害的冲击具有承担、恢复和预防功能,成为城市地区发展的热点。从社会弹性、经济弹性、生态弹性、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治理五个评价领域构建弹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上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近10年来城市弹性指数总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经济弹性和城市基础设施表现较好;生态弹性在所有评价领域中得分最低,反映了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强烈干扰,削弱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蓄能力。在高强度城市化背景下,上海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变弱,城市排水设施难以满足发展需要,高密度城区弹性化改造更新难度大,弹性城市建设也面临着技术支撑不足等挑战。未来上海城市弹性能力的提升,需要构建弹性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分布式城市弹性设施,研发弹性城市建设的智能分析技术,注重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并加强长三角区域弹性城市建设的协同发展。
Shanghai is closing to the Yangtze River and East China Sea,and urban natural ecosystems are fragile,in recent years,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xtreme weather brought a great threat to the urban security. Resilient cities have the capacity to undertake,recover and prevent natural disasters,so resilient city has become a hotspot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evaluation system of resilient cities from the five areas of social resilience,economic resilience,ecological resilience,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urban govern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ity resilience index of Shanghai has shown an upward trend in recent 10 years,the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urban infrastructure performance have better performance,the ecological resilience has the lowest score in all evaluation fields,which reflects that the expanding urban scale has a strong impact on the urba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weakened the storage capacity of city natural eco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high-intensity urbanization,the regulation capacity of Shanghai’s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become weak,urban drainage facilities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and resilience renovation is difficult in high-density urban,resilient city is also facing technical challenges. In the future,the resilience of Shanghai need to be improved depends on the following points: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resilient city development,construction of distributed urban resilience facilities,developing the intelligent analysis technology of the resilient city,promoting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strengthen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silient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未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的福祉依赖于各类机构、基础设施和信息的相互连接。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而带来的各种机会和创新活动对人口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但城市也是压力聚集地,一旦城市受到突然发生的冲击,可能会导致基础设施瘫痪甚至经济后退。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城市时刻都面临着风险,城市需要有应对资源短缺、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城市风险随着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的增加而增加,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疾病、经济波动等给城市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和灾害的不确定性,城市风险越来越难以预测。因此,城市需要做好发展规划,努力提升应对潜在威胁的能力,而当前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为建设弹性城市,使城市能够随时准备应对各种风险的冲击,当危害发生后,城市能够快速恢复到危害发生前的初始状态。
一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评价
经过实施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明显成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咸潮入侵、极端天气事件等环境风险愈发突出。
(一)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近年来,上海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2015年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了44%(见图1)。单位GDP能耗下降,是上海市节能减排所取得的成效的综合反映。2013年,上海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进一步推动了上海市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图1 2006~2015年上海市单位GDP能耗
上海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样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06年下降了50%(见图2)。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工艺升级以及输送管网等设施管理的优化,上海市单位用水效益不断提升,有助于推进水资源节约,缓解水质性缺水难题。
图2 2006~2015年上海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不仅降低了资源消耗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也同样下降(见图3)。近10年来,上海市SO2排放强度由2006年的49吨/亿元GDP下降至2015年的6.84吨/亿元GDP,COD排放强度由2006年的29.13吨/亿元GDP下降至2015年的7.96吨/亿元GDP,污染物排放强度降幅明显,反映了上海市经济发展中的污染物排放情况正逐步改善。
图3 2006~2015年上海市SO2和COD排放强度
(二)环境基础设施能力不断提高
上海市通过滚动实施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注重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能力大幅提高。2015年,上海市市政设施投资额比2006年增加了近50%(见图4),虽然2011年以来市政设施投资额相对于世博会之前及期间投入水平有所降低,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保障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
图4 2006~2015年上海市政设施投资额变动情况
新技术和新材料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往往会产生新的污染物,使城市废水污染更为复杂,给城市水环境带来很大危害。为此,上海市注重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5年上海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94.6万吨/日(见图5),比2006年增加了63%,污水处理能力的大幅提升,有助于降低废水污染物排放对水体的危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图5 2006~2015年上海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
雨水和污水是城市水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近年来,上海市不断加强排水系统建设,以应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2015年上海市排水管道长度比2006年增加了162%(见图6),除了新城区的排水管网建设,老城区的排水管网改造与更新也在同步进行(可以参考的是,德国首都柏林面积892平方千米,350万名居民,地下水道总长度9646千米,人均地下水道长度27.56千米/万人,平均地下管道长度9.8千米/平方千米;上海人均地下水道长度为8.3千米/万人,平均地下管道长度3.1千米/平方千米)。
图6 2006~2015年上海市排水管道长度
(三)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在国家对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的要求下,近年来上海市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2015年,上海市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比2006年减少了66.3%,COD排放量比2006年下降了33.2%(见图7),城市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有助于减轻污染物对城市环境容量的压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图7 2006~2015年上海市SO2和COD排放量情况
经过滚动实施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