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
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是广东省的重要一翼,在广东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2006年以来,粤东地区认真贯彻《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基本实现“三年打基础”的目标。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粤港更紧密经贸合作安排的落实,粤东地区将对未来发展进行全新部署,通过“五年大变化”乃至“十年大发展”,加快实现全面振兴和崛起。
3.1.1 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粤东四市东临海峡西岸经济区,西接珠三角,向东可顺理成章地承接台湾的产业转移,向西则可依托日益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澳港及珠三角,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突出的区位优势,使粤东四市可以接收珠三角辐射,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入东盟经济圈,形成大区域合作格局,同时享受泛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惠政策,这些为粤东地区十年大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经济社会发展为粤东地区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粤东四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粤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28.88亿元,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22615元,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1.9亿元,增长25.6%。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9.0∶54.9∶36.1,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培育了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和全省1/5的专业镇。发展环境逐步优化,揭阳潮汕机场、厦深铁路等建设加快推进,港口群建设明显加快,能源电力生产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23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2%以上,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为粤东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国家战略调整为粤东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广东最靠近福建省和台湾的区域,粤东地区将成为广东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合作的重要通道,可以同时享受泛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大国家级战略试验区叠加的优惠政策,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承接台湾和珠三角产业转移,这为粤东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3.“双转移”战略的实施为粤东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珠三角地区经过了长时期的快速发展,增速开始减缓,土地、人力等资源不足问题凸显,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广东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鼓励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使粤东西北地区能够通过承接珠三角的技术、资金、管理,加快发展自身经济。全省共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了3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3年累计创造产值逾5000亿元,这些园区项目的建成投产,不仅将极大改变粤东发展基础薄弱的局面,而且将有力支撑粤东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助推粤东步上发展“快车道”。
但与此同时,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经济发展水平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外部压力大。西面有北部湾经济区,北面有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东面有海峡西岸经济区。粤东虽与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接壤,但不具备主体地位优势,且发展水平在各区域中较为落后。二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粤东人多地少,环境容量有限,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资源非常紧缺,还存在产业链条短,配套不完善,企业间缺乏产业分工与合作,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缺乏聚集效应等问题,这成为多年来经济发展缓慢的致命硬伤。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粤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能抓住机遇,成功应对挑战,就能“左右逢源,东承西进”,再创发展新辉煌;如果丧失机遇,就可能被两边边缘化。
3.1.2 粤东地区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
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主动对接珠三角,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化与港澳台及东盟合作,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促进产业发展水平、城镇建设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大提升,力争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到2015年,具有粤东地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