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
中国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立足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高度,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举措,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和人民文化消费新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推进文化民主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在产品结构上要增强产品特色、提高内容价值、培育文化品牌;在产业结构上要实现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跨界混流;在区域结构上要加强跨区域的供求匹配。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以要素新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资源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个有限但有效的政府,既要减少政府管制,又要体现文化例外要求。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不管如何选择,归根到底都要回到供给和需求两个侧面来思考问题。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供给与需求总是在动态中实现均衡,均衡只是例外,不均衡则是常态。中国正在面临生产过剩的局面,到底是供给侧出了问题,还是需求侧有了麻烦,需要给出解释和建议。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中国政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然是意识到了供给侧的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文化产业也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管文化产业的产能过剩不如能源、钢铁产业那样严重,但依然是客观存在的。如在出版领域,明显存在编辑能力过剩问题。目前全国每年生产超过40万种图书,其中有一部分并没有销路,导致出版单位库存的积压与行业利润的大幅下降,也造成了国家资源和文化产能的浪费。在产品复制环节上,产能过剩现象尤为突出,如报纸的发行量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明显滑坡,因此对印力的需求也在急剧下降,但如今各大报业集团的印务中心依然按照过去巅峰时期的发行量配置印力,显然存在供需错配现象。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课题。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与学理依据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是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需求管理政策主要通过政府投资和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来实现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但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只是以支出法核算的GDP的三大组成部分,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经济发展的原因,更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因此,需求管理政策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保增长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下行的趋势,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产能过剩、库存过大、成本过高、效益过低等副作用和后遗症。
中国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立足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高度,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举措。2015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2723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7%,而全球文化强国,如美国,版权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在2010年就已达1.627万亿美元(约合10.8亿元),占美国GDP的11.1%,中国在全球文化贸易市场的份额不足4%,而美国则达到了42%。第二,是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和人民文化消费新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推进文化民主的必然选择。201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93万元(约合7370美元),但从文化实际供给来看,不仅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存在供给结构严重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低端文化产品存在过剩、中高端优质文化产品相对缺乏、同质化产品过多、差异型产品相对较少。
从学理上说,被经济学现代供给学派公认为理论鼻祖的是萨伊的供给定律。法国学者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认为,“供给能够创造其自身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即在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供需双方通过价格调节可自动达到均衡。实际上,自动创造需求的供给一定是有效供给,即可以卖得出去的供给。卖得出去,供给就能获得收入,收入就会带来需求。显然,萨伊定律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有效的市场,它能给出正确的信号,让供给者的供给恰好能够有对应的需求。有效的市场至少需要包含三个条件:生产要素能够自由交易;企业能够自由进入任何产业;价格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只有自由交易,才能迅速再配置,从生产率较低的地方转向生产率较高的地方;企业只有自由进入任何产业,才能迅速纠正产业结构的扭曲,较快地弥补暂时的短缺;价格只有由市场决定,才能给出正确信号,指引资源的流向。回看中国制度环境的现状,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条件。第一,有一大部分资源被国企尤其是央企占有,但国企并不是一个按照市场规则行事的机构,即使大量亏损也不会退出,换言之,国企内部的大量资源是无法再配置的。第二,企业并不能自由进入所有的产业,因为存在垄断和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