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李兵弟 仲树昌 出版时间:2011年09月
    摘要:本文讨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首先介绍了环境保护取得的积极进展,其次谈到城市环境保护面临的环境形势,最后论述了“十二五”针对上述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一 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据最新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目前,全国总人口为133972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据此推算,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9.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据统计资料,1996~2005年,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超过2000万人;2006~2010年,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大约为1500万人。到2010年底,全国设市城市总数为657个。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县级城市370个[1]。按照市区非农业人口统计,全国现有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22个,100万~200万人口的城市33个,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85个,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230个,人口20万以下的城市287个。按照现行中小城市划分标准,这当中属于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范畴的城市共有517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78.69%。全国目前共有建制镇19400多个(含县城关镇),其中有些建制镇的规模已经达到或即将进入小城市行列[2]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强调要“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展潜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十一五”期间,中小城市整体上通过创新驱动、优化结构、集约发展、产业互动、内生增长、城乡统筹、生态立市等举措,在规模扩展、功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1.城市职能更加完善

    城市是现代经济的主要载体,没有城市的全面进步,产业发展就缺少市场支撑和空间依托。抓城镇化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形成了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这已经成为中小城市决策者、管理者的共识。“十一五”期间,我国中小城市的职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水平及投资软硬环境不断提升,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能力大大加强。如江苏吴江市迎来了“地铁时代”,祖国边陲的黑龙江漠河县、西藏日喀则市实现了飞机通航,山东邹平县成为唯一设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县。

    2010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编制工作,要求针对我国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目标、项目计划和资金需求,以提高中小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促进我国中小城市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目前,这一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开展推进。

    2.城市产业转型加快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除自身特色产业发展外,往往作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配套产业基地和服务基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城市抓住大城市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部分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如江西省萍乡市着力打造软硬件条件“对接央企”,吸引了国电集团、华能集团、中信集团等13家大型央企投资,累计引进央企投资达280亿元,实现了从冶金、机械、建材、煤炭和煤化工、工业瓷和电瓷、烟花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