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长三角城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研究——以江苏省S市为例

    作者:刘善槐 王爽 朱秀红 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外来人口呈现规模大、速度快和分布不均等特征,引发了随迁子女入学的诸多问题:“优胜劣汰”式的入学门槛阻碍了随迁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积分制政策难以化解公办校学位不足与民办校发展困难的双重矛盾;地方财政努力程度难以破解随迁子女入读公办校的现实问题。为此,应建立合理的各级政府财政分担机制,保证教育经费能够“钱随人走”;支持并规范民办学校发展,推进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制定人本化的公办校入学标准,保障随迁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权益。

    Abstract:

    Against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migrant population in Yangzi River Delta have shown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cale,rapid growth and uneven distribution,which have led to many problems in terms of education for migrant children. The “survival-of-the-fittest” enrollment thresholds have impaired migrant children’s equal rights to education. The point-based policy has failed to address issues of insufficient placements in public schools and the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of non-governmental schools. Fiscal efforts of local government have not been able to tackle migrant children’s difficulties in enrolling to public schools. Therefore,we should establish a reasonable mechanism that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are the fiscal responsibility together to ensure that “education budget follows people.” We need to support and regulate non-governmental schools and promote the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of non-governmental schools. In addition,humanistic enrollment standards of public schools ought to be established to protect migrant children’s equal rights to education.

    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问题越来越重视,在强调“两为主”的同时提出完善“两纳入”。全国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已超过80%,公共教育财政的保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作为外来人口聚集的重点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的随迁子女总量远超预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随迁子女与户籍学龄人口持平或倒挂的现象。城市原有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已不能适应学龄人口总量和分布的新变化,从而引发了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系列问题。

    一 大规模生源涌入使城市义务教育系统面临巨大挑战

    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下辖“六区四市”),S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45万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560.8亿元,分别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20.68%和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9.44%。经济发展优势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数量庞大的随迁子女,该市义务教育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随迁子女数量庞大,城市教育财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自2000年起经过10年的迅速攀升后,S市外来人口数量于2010年开始进入稳定阶段,保持较大的规模。据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全市总人口1045.9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37.66万人,外来人口408.33万人,占总人口的39.04%,比重较大。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较大,迁入迁出速度快,在全部登记的人口中,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为429.15人,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17.54万人相比,10年间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共增加了311.61万人,增长265.10%,年均增长13.83%。近五年来,S市常住人口持续增加,从2011年的1051.8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060.4万人;本地户籍人口数也从2011年的637.66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667.01万人。除短期流动性高的部分务工人员群体外,常住外来人口的数量依然居高不下。2010~2015年,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占本市常住人口总量的比例均超过37%,分别为39.04%、38.93%、38.59%、38.19%、37.66%以及37.17%(见表1)。

    表1 S市各区外来人口所占比例

    (二)随迁子女分布集中,城市部分地区和部分学校承载压力过大

    S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区域间和区域内均具有高度集中的特性。从各区来看,城市中部的E区、B区、C区、D区以及I市等地区主要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形成了一整条以新材料研发、精密器械、汽车零部件制造、生物医药以及微电子产业为重点的技术产业链。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这些地区的经济排名均位于全市前列,因此,吸引来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比例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I市拥有中国最大的IT产业基地,其常住外来人口比例最高,已与本地户籍人口倒挂。低于本市平均水平的地区有位于该市南部的F区,位于北部的J市、G市、H市以及中部的A区。这些地区以纺织、服装制造、化工、粮油等传统产业为主,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低,而A区作为一个历史古城,以旅游为特色产业,因此常住外来人口的比例最低。

    外来人口的集中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随迁子女在区域内及学校间分布集中。以D区为例,2014年,全区共有小学在校生数31004人,其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数11735人,有9259人进入公办学校,2476人进入打工子弟校;全区共有初中在校生11413人,其中农民随迁子女2764人,全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初中。全区建有18所公办小学,9所公办初中以及1所具有资质的民办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在这18所公办小学中,属于城市的有7所,有3所学校随迁子女的比例比较大,均超过60%;其中D区长江小学随迁子女比例最大,高达97.40%。属于县城的公办小学有两所,其随迁子女比例大致相当,均为40%左右。属于乡镇的公办小学有9所,其中,D区秦馀小学校随迁子女比例高达82.95%。从学校接纳随迁子女的数量看,随迁子女分布最多的是在乡镇,其次是城市,分布在县城的最少(见表2)。在公办初中学校中,1所城市初中以及1所县城初中所容纳的随迁子女比例超过60%,其他学校随迁子女比例最高不超过35%,部分学校没有随迁子女。当然,这也取决于在该市D区就读小学和初中的随迁子女的绝对数量,超过80%的随迁子女是小学生,仅有15.78%的随迁子女是初中生。

    表2 D区中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随迁子女所占比例

    二 长三角城市随迁子女入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优胜劣汰”式的入学门槛阻碍随迁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为了应对大量随迁子女涌入城市后对义务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