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
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初中后”流向哪里?他们的教育和就业前景如何?本文使用来自北京市10个区县50所打工子弟学校186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连续五年的跟踪调查数据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发现,(1)这个群体“初中后”教育成就整体不高。高中(含职业高中)阶段升学率不足40%;大学升学率不到6%。在高中阶段,入读职业高中的比例高于普通高中。在大学阶段,有近一半的学生入读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2)这个群体整体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不高。就业者中有2/3在低端服务业,平均月薪为2500~3500元;10%左右以自我雇用的方式就业;有13%~21%的人处于无业状态。(3)这个群体中大多数仍然留在北京。就读职高的学生中超过2/3在北京;上大学者中有近三成在北京;在就业或者无业者当中,超过3/4在北京。(4)这个群体已经开始结婚生子养育下一代。这意味着流动儿童已经开始“再生产”。本文初步分析了导致这个群体面临教育和就业严峻挑战的体制性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Where do migrant children go after they complete compulsory education?How are thei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conditions?This essay analyzes these question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five consecutive years acquired from 1866 second-yea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fifty non-governmental schools in ten districts of Beijing.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1)The overall level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 of migrant children group is low. Less than 40% of the students continue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includi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education). Less than 6% of the students go to college. Among those who go to high school,more students choose to go to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than common high schools. Among those who go to college,nearly half of them choose independent colleges 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2)Migrant children do not have satisfying performance in both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employment. Two thirds of the students who are employed work for low-end service industries. Their average monthly salary is about 2500 to 3000 RMB. Around 10% of the students are self-employed. About 13% to 21% of the students are unemployed. (3)The majority of migrant children choose to stay in Beijing. These include over two thirds of those who go to vocational high schools,nearly thirty percent of those who go to college,and three fourths of those employed or unemployed. (4)This population have started entering marriage and child upbringing,which means migrant children have started “reproduction.” The essay analyzes the institutional causes that lead to severe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challenges of migrant children and then offers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打工子弟学校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因大量流动人口子女无法入读城市公办学校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起源于一种自发的教育自救,打工子弟学校首先是一种特殊的民办学校,其主要收入来自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同时,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都有营利目的。此外,地方政府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政策措施有较大差异,有的地方打工子弟学校获得批准(比如广东);有的地方大量打工子弟学校并没有获得批准(比如北京),其中很多打工子弟学校属于“非法”办学;还有的地方打工子弟学校接受政府管理并获得财政支持(比如上海)。因此,各地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作为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客观上为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教育机会;另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往往教学设施较简陋,教师素质不高,因而教学质量不高。
本文基于北京市10个区县50所打工子弟学校186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自2010年以来连续五年的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了流动儿童群体“初中后”流向问题及他们的教育就业前景。分析发现,这个群体“初中后”教育和就业遭遇严重挑战。在教育方面,他们高中(含职业高中)入学率不足40%,大学入学率不到6%;在就业方面,这个群体的大多数人(2/3至3/4)继续留在北京,在各种低端服务行业就业;也有部分人(10%左右)以自我雇用的方式就业;还有部分人(13%~21%)处于无业状态。此外,这个群体中已经开始“再生产”第二代流动儿童。上述发现此类现象至少有如下政策含义: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群体“初中后”教育和就业严峻挑战之现实意味着巨大的人力资本损失;“两为主”政策本身及在此框架下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地位需要调整;“以学控人”的政策效果有限。
一 数据和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笔者主持的“流动人口子女资产建立计划”实验项目。该项目由香港青年发展基金资助,课题组由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该课题使用随机控制实验的方法,旨在探讨不同资助方式对流动儿童学生“初中后”教育选择的影响。该研究于2010年10月开始在北京市10个区县[1]50所打工子弟学校中展开。课题组在项目学校中开展基线调研,抽取初中二年级学生1866名为样本学生。样本学生中60%是男生,85%是农村户口,平均年龄14.4岁(标准差0.86岁)。样本学生分别来自全国24个省、市、区[2],其中来自河南、四川、安徽及河北四个省份学生就占样本学生七成以上(70.89%)。来自河南的学生占1/3(33.19%),来自四川的学生占15.87%,来自安徽的占11.64%,来自河北的占10.19%。表1从高到低罗列了样本学生户籍省份的人数和百分比分布情况。
表1 样本学生户籍所在省份分布情况
课题组对这批初中二年级样本学生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跟踪调查。跟踪调查时间分别为2011年5月(样本学生初二第二学期),2012年10月(样本学生高一第一学期),2013年10月(样本学生高二第一学期),2014年10月(样本学生高三第一期学期),2015年10月(样本学生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跟踪采用的方式是调研人员到学校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接下来的四次调研都是由调研人员采用电话、QQ、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联络。五次跟踪的成功率都超过80%。表2分别罗列了各次跟踪成功人数、成功率及调查方式。
表2 跟踪调研基本情况
基线调研和第一次跟踪调研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以及学生“初中后”教育选择意向。接下来的几次调研主要是了解这批学生的去向,包括是否上学,上什么类型的学校,在哪里上学;如果已经不上学,就业情况如何,目前在哪里从事何种工作,收入情况如何等。本文基于课题组所获得的跟踪调研数据做简单的描述统计分析。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在描述统计中笔者对样本观察值并没有使用权重;这是因为不恰当的权重可能是武断和扭曲的。二是,对于跟踪调查中的缺失值笔者没有使用插值法之类的方式进行处理。关于缺失的样本学生,笔者的初步分析是因为他们与被跟踪到的学生并没有显著差异。
二 主要发现及讨论
(一)教育情况
1.有多少学生还在上学?
笔者首先分析了样本学生在各个调研时点的在学情况。这里“在学情况”包括初二年级第二学期在学情况(含转学、留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