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农民工二代的梦想与挑战

    作者:韩嘉玲 秦红宇 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摘要:

    本文基于课题组对农民工家庭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发现农民工二代出生和成长经验与城市密切相关;他们与父母辈有着不同的就业观和生活观;其社会化过程受到城市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影响,他们有接受教育的高期待,但现实中在城市上学、升学之路障碍重重,转学、学业失败或失学的经历,客观上促使一些农民工二代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的实际就业状况与就业意愿落差大,户籍身份歧视影响其就业机会,就业服务和继续教育机会缺乏。与父辈类似的社会边缘化状态并没有改变,其市民化和社会融入依旧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制度,让农民工二代能够通过教育和自身努力来实现社会阶层流动仍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Abstract:

    Based on a longitudinal survey on peasant migrant workers and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birth and the growing-up experiences of the second-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are inseparable with urban life. This generation holds views towards jobs and life that are distinct from their parents’ generation. Their socialization have been impacted by the living experiences and values from cities,and they consequently have high expectations in receiving education. In contrast,in reality there are a multitude of obstacles on their ways to schools. The experience of school transfers,academic failures and losing the opportunities to attend schools have actually forced this generation to enter the labor market too early. Their states of employment cannot satisfy their own aspirations;the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s affects thei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and they lack employment service or furthe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They still face social marginalization similar to what the last generation has experienced. Their citizeniz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re still serious problems. How to establish an equitable social system to ensure that the second-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an realize the mobility across social classes through education and their own efforts is a major challenge faced by the Chinese society at present.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21世纪以来,持续而大规模的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对于城乡流动大军中的新生代群体,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1],自此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开始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此外,“第二代农民工”“‘80后’农民工”“‘90后’农民工”“农民工第二代”等称谓先后涌现,这一群体日趋成为农民工[2]主体。

    本文所关注的“农民工二代”指的是第一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他们是跟随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出生或成长于城市的第二代。[3]也有人将其称为“城市农民工二代移民”,他们在城市中接受教育,毕业后留在城市就业与生活。他们在城市就业与生活却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在教育、就业、生活、住房以及城市融入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障碍。[4]

    如今这些在城市长大的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开始陆续进入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他们的成长与出路的问题变得日益紧迫。

    暑假的一天,刚从流动人口社区中心走出来,我们看到一位穿着入时的年轻女孩笑着迎面走来并打招呼,她是曾经在流动人口社区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小诚。刚认得她时,她还是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三年级的小学生,一晃眼她已经是年满18岁并且参加工作的大姑娘了。借着与小诚的重逢,我们看到,流动人口社区活动中心十多年来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曾经在北京读书,已经长大并留在北京工作的农民工第二代。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5]在流动人口社区中心针对18位农民工二代追踪研究的文本材料)

    基于本课题组对农民工家庭的长期追踪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对农民工二代的成长与出路问题的复杂性做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一 农民工二代的特点

    1.他们的出生和成长经验与城市不可分离,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在城市完成

    “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结果表明:流动家庭与留守家庭正成为我国常见的家庭模式,夫妻共同流动和夫妻携子共同流动,是当前家庭流动的主流模式。[6]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停止了钟摆式的流动,在城市中长期居留不再回到农村[7]。“新生代流动人口研究”课题组根据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2011)数据分析[8]:在66219名流动儿童中,15.0%出生于当前居住的流入地城市而且一直在该城市成长;另有14.3%出生在另外一个流入地城市,后来随父母流动到当前居住的流入地城市,他们和前一类型的孩子一样,所有的成长经历都在“流动”过程中完成,完全没有在“老家”户籍登记地的生活经历;还有27.5%的流动儿童,虽然出生在“老家”,但在其生命历程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当前居住的流入地城市度过的。这三类已超出调查样本的一半(57.5%)。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认识,我们不能再想象地认为他们就是“外来者”或“农村娃”,因为他们事实上与所谓的“老家”(户籍登记地)没有多少关系,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老家就是他们所在城市本身。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二代在城市出生或成长。

    这些农民工子女们与其父母最大的差异在于:他们从小出生或成长在城市,因而他们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城市里完成的。他们长期在城市里生活、学习,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城市人”,很少“流动”。生长在城市的环境中,这些孩子在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他们缺乏农村的生活经验,更熟悉城市的生存法则

    他们从小到大在城市生活、升学、工作,因此既不了解也不能适应农村的生活,老家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父辈曾居住的地理名称,是父母的家乡。由于久居城市,回农村的次数屈指可数,他们对农村的生活很不熟悉,与家乡的邻里没什么交集,更没有干农活的经历。[9]这些在城市出生或长大的孩子,甚至可能不具备在“老家”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文化、习俗和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老家对他们而言不再是故乡。他们很难再回到农村生活。他们熟知在城市应该如何生活,从小见证了父母在城市里打拼、谋生的各种艰难,也早早就学会了在城市里生存的“潜规则”。

    个案a:侃侃而谈他穿梭在马路车辆间发小广告的经历,当被问及怕不怕被警察抓时,他的回答让我们瞠目结舌:“现在是什么社会?只要有钱就能摆平了。”

    个案b:她现在是餐厅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