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9月 |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是我国适应新的全球化浪潮和国内经济发展深化对外开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推进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重要举措。“走出去”,即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或国际化经营,主要方式包括货物与服务的出口、劳务输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以及对外直接投资。自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在此过程中,总部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分工,拓宽了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对于提升企业“走出去”竞争力作用显著。
一 我国企业“走出去”竞争力来源的理论描述
1.物质成本优势
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竞争力来源为物质成本优势。对于“走出去”的企业来说,其物质成本优势体现为一种绝对优势,是比较低级和简单的竞争力获取方式,是决定企业“走出去”的前提条件,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首先在产品与价格上保持一定的竞争力,通过物质成本优势获得企业经营利润为后续的经济活动提供原始的资本积累,才能完成从低级到高级的竞争力过渡。传统的绝对优势理论对这种竞争力的来源解释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正因为自然禀赋和后天条件为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最直接的基础。利用自然禀赋或后天有条件使生产产品或服务的物质成本绝对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从而使企业处于绝对有利地位,这样的结果是企业获得利润、较大地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并提供其他竞争力来源的基础。
2.劳动力优势
劳动力优势是我国企业“走出去”最大的竞争力来源。依据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前提下,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以获取城市较高的平均工资,这时的劳动力价格较低,企业获取劳动力较为容易,且获取成本较低。一旦结束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则劳动力成为稀缺要素,劳动力价格的增长将制约企业的部分生产活动,二元经济结构就此完成转型。我国目前还处于二元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绝对数量过剩,使得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走出去”的企业创造了较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优势较为明显。
3.规模优势
规模优势是企业“走出去”必须具有的竞争力之一,能够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必定拥有较大的规模,在本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获得较多的规模利润,才能将自身的规模优势扩大为国际竞争力。在边际效用递增的区间内,企业规模越大,其获得的边际收益越大,由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空间增长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基本保障和风险可控的能力。规模优势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即为获取垄断地位创造了可能,通过规模扩张赢得市场超额利润进而取得绝对垄断优势,进一步获得市场“话语权”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是企业“走出去”的强大动力。
4.技术优势
“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的最显著及最持续的优势来源于技术优势,“走出去”的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才能真正保持竞争优势,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竞争力。技术优势体现为企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及持续创新的能力。这种优势首先是通过技术扩散获得或者进行技术模仿,其次是对已有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持续的再创新,以取得边际效用递增的技术或者知识收益。技术门槛能够增大国际竞争对手的对抗难度,更是获得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技术优势对于“走出去”的企业至关重要,不仅是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条件,也是未来发展的充分条件。
5.国家优势
国家优势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独特优势所在,这种优势来源于国家宏观调控行为以及产业政策效应。一方面,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提供了企业“走出去”的宏观经济基础和基本的公共服务,能够保持经济稳定,维护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这为企业“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国家信用基础。另一方面,政府制定产业、科技、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以及外贸等方面的鼓励和扶持政策,进行必要的引导,发布相关的信息,并提供有关的公共事务服务,维护企业“走出去”之后的正当权益,这些也是构成企业“走出去”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二 总部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