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
循环农业是一种以产生较少废弃物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保障食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起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构建起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循环农业经济应成为区域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和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江西的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较大,江西已把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放在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突出位置,并将其作为农业提质增效、保障农业产品安全的重要路径。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从农业内部的小循环走向农、工、商、研结合,生产、消费、流通,保证农产品价值实现的产业大循环,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清洁化,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
江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循环农业产业体系(见表1)。把“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作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特色果业、特色水产、蔬菜、茶叶、油菜等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优势特色产业,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升了整体农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创建了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和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开展了“三品一标”认证,提升了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及加工品占比和供给能力,形成了区域主导产业特色明显的循环农业产业链和循环农业经济链。
表1 2015年推进农业循环链延伸的相关工作
(二)探索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1.农户家庭小循环转向企业主体的大循环
各地区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倡导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江西赣南等地以农户为主体的“猪—沼—果”小循环模式被列入农业部十大循环模式之一,随着种植业、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及农村人口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发展循环农业的主体转向企业大户。江西全省范围内主要运行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猪—沼—果(苗木)”“猪—沼—菜(经济作物)”“牛—沼—草(水生植物)”等,其特点如表2所示。
表2 江西现有的农业循环模式及特点
在大循环方面,江西各地区引导发展纵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循环,通过三次产业间的循环,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在2015年的“百县百园”项目中,江西创新实行了“四区四型”(四区:农业种养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商贸物流区和综合服务区。四型: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充分拓展循环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2.区域循环农业模式初显成效
新余市罗坊镇采用“N2N”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和有机肥生产中心2个节点,成功地将上游N个种养废弃物产生端与下游N个资源再生产品应用端结合起来,实现半径25公里区域内养殖场粪污、病死猪以及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结合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工程智能化管理、集镇生物质天然气集中供气、生态有机肥供应全覆盖,推动养殖和种植各产业链无缝衔接,形成了闭链生态循环。
东乡县杨桥殿镇宋塘村的润邦集团采用可持续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农业生态模式。集养殖、种植、加工为一体,发展“饲料—猪”“家禽”“水产—沼渣”“沼液—药材”“饲料草—工业加工”的“五位一体”的现代科技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了以白花蛇舌草药材种植基地为主,以生猪、家禽、水产生产及工业产品加工为引线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推动循环农业减量化
2010~2014年,江西省化肥施用强度[1]得到有效控制,如图1所示。2010年,江西省化肥施用强度为760.58千克/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346.15千克/公顷的2.20倍。截至2014年年底,江西省化肥施用强度为773.03千克/公顷,较2010年增长了1.64%,增速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
图1 2010~2014年江西省化肥施用强度
2010~2014年,江西省农药施用强度[2]呈下降趋势,如图2所示。2010年,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