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
2011年,北京市“三农”工作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统筹推进郊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一 2011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也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之年。总体上,对全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可以做出以下判断:“三化”同步战略的有效实施,给郊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农业农村经济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呈现农业产值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生产价格回落趋稳、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的良好态势,北京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显著成绩,取得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据统计部门调查,2011年:
北京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363.1亿元,同比增长10.7%;[1]
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36.2亿元,按可比价增长0.9%;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4736元,同比增长13.6%[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6%;
20%低收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143元,增长16.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各项经济计划指标任务的顺利实现,为北京市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2011年,都市型现代农业在保持平稳发展势头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积极进展,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设施农业、籽种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发展齐头并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菜篮子”工程扎实推进。开展基本菜田划定工作,北京市58万亩基本菜田最低保有量落实到区县;新增基本菜田5万亩,建设完成10个千亩设施蔬菜标准园和10个集约化育苗场;持续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新建设施农业2.5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三品”认证产品410个,累计达到4271个,占北京市农产品生产量的35%以上;农业区域合作深入开展,累计建设外埠蔬菜基地60万亩。
设施农业贡献日益显著。2011年,设施农业面积稳步增加,内部结构继续优化,在提升蔬菜生产供应能力的同时,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贡献也日益显著。全年实际利用设施农业面积27.9万亩,增长1.6%;其中,温室规模继续较快增长,占设施总面积比例近一半,达到13.6万亩,增长7.3%。全年实现设施农业收入45.6亿元,增长11.9%,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8%,拉动总产值增长1.5个百分点。
种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种业之都”建设加快推进,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成功吸引国内外14家种业企业入驻,峪口蛋种鸡城建设提速。北京市种业总收入实现18.1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销往外埠收入11.7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种业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1%,拉动总产值增长1.1个百分点。
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1年,通过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和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乡村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单位效益快速提升。北京市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接待户总收入分别实现21.7亿元和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18.2%;观光园园均收入和游客人均消费分别增长22.3%和17.5%;民俗旅游接待户户均收入和游客人均消费分别增长12.3%和10%。
会展农业成为新亮点。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场馆建设、草莓定植、路网建设等各项筹备工作圆满完成。第十九届北京种子大会成功举办,各项设施加快升级改造,积极备战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世界食用菌大会、葡萄大会等筹备工作按计划顺利推进。
高产创建活动确保全年粮食稳定增产。2011年,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优良品种种植继续大力推进、推广,粮食生产方式实现向高产化、优质化转变。全市高产创建规模达到60万亩,较上年增加22万亩。在高产创建活动的带动下,全市粮食单产创出1996年以来新高,达到387.7公斤/亩,同比增长12.3%;粮食总产达到121.8万吨,增长5.3%。粮食生产实现单产、总产“双增”。
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2011年,农产品加工企业资本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涉农企业上市步伐加快推进。北京市新增8家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8家;规模以上农加工企业总资产达到852.7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产值736.5亿元,增长21.1%,利润42.8亿元,增长41.4%;涉农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突破40家,其中6家拟于2012年报会审批;一期涉农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