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
自2015年第三季度以来,狭义信托市场的规模总量增速进一步放缓。新发行的非证券类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显著下调,打破了自2012年以来的横向震荡格局。在信托产品结构中,财产管理类业务、投向金融机构的资金信托业务以及海外投资业务都获得了快速增长,存量结构占比显著上升。受业务布局调整与资本实力的影响,信托业的内部分化有所加强。2016年金融业以及具体到代客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业务的监管进入全面加强阶段。监管风格转变有可能将进一步抑制信托市场扩张,加剧产品结构调整和行业内部分化。同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市场投机所带来的商品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强投向房地产、能源、材料等行业的信托产品安全性,但这种短周期的影响又有可能加剧这些产品及业务运营的不确定性。
2015~2016年,中国狭义信托市场的总体规模增速进一步放缓,内部分化和调整节奏则有所加快。这里所谓的狭义信托市场仅限于以信托公司名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当前行业统计口径下的信托公司总计68家。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末的信托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7.3万亿元,比2015年底增长6%,比上年同期增长8.9%。该指标的季度同比增速在逐年下滑的趋势下首次跌入个位数增速水平。这一短期变化显然受到上年同期基数较高(或称为翘尾因素)和当期金融市场低迷相叠加的不利影响。从中长期来看,在经济增长减速、金融体系动荡以及同业竞争加剧的复杂背景下,信托市场规模自2012年以来的减速增长趋势仍将持续下去。
迄今,信托市场的发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大类市场机会的平衡布局及其各自表现。一类是亲近银行业周期的融资类信托业务;另一类是亲近证券业周期的投融资类业务。自2014年以来,信托业正是借助两类金融周期的更迭,加大力度布局证券类业务,减少面向实体经济的融资类业务配比,才得以推陈出新。证券类业务的广阔市场空间已经打开。此期间私募股权投资活跃,股票与债券二级市场机会此起彼伏,甚至足以经受2015年中期“股灾”事件的冲击检验。在多数情形下,传统融资类业务的信用风险被证券类业务的市场机会所对冲。而且,在金融资本加快“脱实向虚”的潮流中,面向金融机构的安全融资类业务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置换了信用风险显著的实体企业融资类业务。伴随信托产品质量改善以及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和风险溢价下行,非证券类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回报率在2015年第四季度至2016年第三季度迅速下滑,一些期限品种的收益率跌幅接近2个百分点。当然,如同2016年第一季度那样,上述两大类市场双双受挫的少数情形也时有发生。这种压力情境会造成信托市场以及信托业经营表现低迷。此外,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不断加强的金融监管与金融业务去杠杆政策,也可能创造新的压力情境。
一 信托市场运行概况
(一)信托业总体与内部分化特征
从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信托业总资产增速的下滑态势有所加剧(见图1)。即使考虑环比增速及其历史比较,也不难看出这种规模增速的趋势性放缓甚至出现逆转的可能。在总资产的两大类构成中,占比较低的固定资产甚至在2016年第一季度出现了同比负增长,占比约为97%的受托资产管理规模增速减缓才是主要成因(见图2)。与银行业相比,信托业的总资产同比增速已经从领先转为滞后。如果与同期蒸蒸日上的保险业和基金业指标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自2014年以来,信托业务在亲近银行业与证券业两大类市场机会之间的平衡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跨市场的机会共享与风险分摊。但是,在金融业总体规模仍处于快速膨胀的时期,信托业与金融同业之间的增长差距及其趋势逆转还是显得尤为醒目。过去业务高速扩张所形成的问题包袱与行业内所谓“制度红利”的衰减,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成因。短期翘尾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2016年第一、第二季度行业总资产增速的下滑。这两个季度的行业利润总额则罕见地陷入了连续负增长状态,同比分别增长-17.4%、-13.4%。此外,证券类业务经营绩效的稳定性很容易受到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冲击。例如,2015年中期的“股灾”以及2016年第一季度的国际性金融市场低迷,都构成了显著的负面冲击。
图1 信托业与银行业总资产同比增速比较
图2 信托业的受托资产管理规模增长趋势
信托业的内部分化特征日益明显。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每家信托公司在市场布局调整和业务资源背景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导致其行业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些信托公司已经尽显疲态,另一些信托公司则借助新兴业务或资本注入得以重整旗鼓。在利率下行与投融资息差收窄导致“资产荒”的背景下,成功者通常拥有可以不断扩充资本实力或获取业务资源的流行特征。用益信托金融研究院对68家信托公司2013~2015年的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上揭示出行业分化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行业分化特征直接体现于信托公司每年排名变化的标准差统计值逐年扩大。2013~2015年的标准差统计值分别为6.8、9.2、10.8。2014年和2015年,每年都有10家公司排名上升7位及以上(相当于10%以上的名次提升),其中5家公司排名上升14位及以上(相当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