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
中国和联邦德国自建国以来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合作日益加强。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5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562.8亿美元,下降13.2%,是1972年两国建交时贸易额的约570倍。其中,德国对中国出口797.0亿美元,下降19.8%,占德国出口总额的6.0%,下降0.7个百分点;德国自中国进口765.7亿美元,下降5.1%,占德国进口总额的7.3%,提高0.6个百分点。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为31.3亿美元,下降83.3%。中国为德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1]
据中方统计,2013年和2014年德国对华投资首次超出年2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0.78亿美元和20.70亿美元,2015年又降至15.60亿美元;[2]2014年德国在华企业8200多家[3](5000家,括号内为德方统计,下同),实际投入400亿欧元,已成欧洲在中国的最大投资国;截止到2014年,中国在德企业已有2000(900)多家,对德国投资达到40亿美元(14亿欧元),年均投资项目超过100项,[3]已成为德国最大的单体投资方;德国工商总会的调查也显示,2011年中国首次取代欧洲成为最受德国工业界青睐的投资地。拟开展对外投资的德国企业中,希望新增或扩大在华销售和生产的企业达43%。[4]
截至2012年底,中国自德国引进技术累计18398项,金额606.7亿美元。德国是中国引进技术最多的欧洲国家。[5]
第一节 双边贸易
中国同德国的贸易关系源远流长。就中国同联邦德国的双边贸易关系来说,也有60多年的历史,其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72年。这是双方从事贸易交往的起始阶段,发展平稳,但贸易量很小。1957年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立关系后,双边贸易曾有过一段迅速增长期,但紧接着便出现了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双边贸易下降,直至1965年才重新开始活跃。
第二阶段:1973~1978年。1972年10月,中国和联邦德国建交,此后双边贸易便有了较大发展。1978年末,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大推动了双边贸易。
第三阶段:1979~1989年。中德贸易快速发展,但时高时低,1985年达到顶峰,然后逐年下降。1989年“6·4”风波后双边贸易急剧下降。
第四阶段:1990~2000年。1992年双边贸易开始回升。总体上看是中国对德国的出口增长率要高于中国自德国进口的增长率,也高于中德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第五阶段:2001年至今。两国经贸关系飞速发展。
一 中德贸易关系的特点
(一)发展迅速,贸易量巨大
中德贸易发展非常之迅速。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欧盟统计局统计,2015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562.8亿美元。其中,德国对中国出口797.0亿美元;德国自中国进口765.7亿美元。中国为德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这与德方的统计相距甚远。[6]
根据德方统计,2015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627.3亿欧元,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为203.1亿欧元。2015年中国已成为德国的第一大进口国、第五大出口国和第四大贸易伙伴。[7]
从2001~2015年中德经贸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条:第一,两国的贸易关系发展得很快。双方通过频繁的高层交往、签订贸易大单拓宽贸易交往的渠道和范围,大大扩充了商品交往的宽度和深度,出现了两国经贸关系中空前高速和健康发展的阶段。两国的贸易额在这15年中有12年是增长的,增长幅度最大的为2003年,增长50.7%,其中两位数增长的有10年,只有2009年、2012年和2015年贸易额下降。这样的增幅在国际贸易关系中是不大多见的,在中德两国的对外贸易中也是少有的例外。第二,总体来看,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大于中国对德国的出口。在15年中德国获得贸易顺差11年,进入2011年后贸易顺差额更是大幅度上扬。中国获得贸易顺差4年,而且顺差额较小。第三,由于统计标准(中国、德国和欧盟的统计标准)不同,方法亦不同(详见本章最后一节),使用的统计货币(美元或是欧元)不同,有关两国贸易发展数据的统计会有出入(见表9-1)。
表9-1 2001~2015年中德贸易情况
表9-1 2001~2015年中德贸易情况-续表
对于德中经贸关系如此迅速的发展,德国经济部部长布吕德勒(Rainer Bruederle)2010年就撰文写道:“世界经济和德国经济,特别是德国出口经济均从强劲的中国经济中受益。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奇迹,德国对华出口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近四倍。对于德国经济而言,中国早已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市场。”
德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三大类,即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