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方法与思考

    作者:张兆勤 封清云 王成德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摘要:

    我国制定了2020年贫困人口必须全部脱贫的奋斗目标。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先导性功能和根本性作用早已清晰显现,教育扶贫具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本文以甘肃省为例,研究了甘肃省教育精准扶贫的思路、措施、路径与方法,为全国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借鉴。

    Abstract:

    The basic mean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oor areas was to develop educatio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laborers could be improved through education,and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could be prevented through promoting the poverty-stricken people to master the ability to get rid of poverty. In this study,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e ideas,measures,paths and effectiveness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were introduc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nationwide practice.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制定了2020年贫困人口必须全部脱贫的奋斗目标。截至2015年8月,我国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 GDP 的相关系数为0.562。[1]教育在扶贫脱贫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当前,教育扶贫是防止贫困代际相传的有效途径已成共识。

    一 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

    教育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2]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有自然环境恶劣的影响,也有教育条件限制的影响;既有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有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贫困,因而防贫脱贫、精准扶贫也成为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把“通过教育脱贫一批”作为五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在落实中共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思想过程中,先后组织实施了20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

    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扶贫摆在了发展社会事业的首要位置,省级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贵州省重点实施八大教育精准脱贫计划:学生精准资助惠民计划、职业教育脱贫富民计划、办学条件扩容改善计划、教育信息化推广计划、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倾斜计划、教育对口帮扶计划、特殊困难群体关爱计划。[3]湖北省着重实施“五个精准”:精准改造、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就业、精准培训,制定了1个行动计划和26个配套实施方案。青海省实施基础教育提升计划,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脱贫行动计划,教育资助惠民计划,特殊困难儿童关爱计划,民族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教育结对帮扶行动计划等六项计划。[4]

    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精准扶贫战略重点研究其内涵、关键环节等内容。精准扶贫政策重点研究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救济式扶贫、生态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精准政策,以及贫困治理体制机制实践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及积极的支持策略和应对措施。

    二 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困境

    教育扶贫具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教育扶贫实现路径是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一定质量的教育。

    虽然各地在教育、文化、卫生扶贫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经济基础薄弱和自然条件严酷等因素制约,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亟待解决,公共资源均衡化方面与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事关教育发展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前者主要是“改薄”任务艰巨,后者主要是师资培训的实效有待加强。分析如下。

    (一)贫困地区的综合贫困态势依然严峻

    一方面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有限,物力人力资源贫乏。另一方面,很多贫困村社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信息闭塞,自我发展意识淡薄,形成恶性循环,致使心理贫困加剧。随着脱贫工作的有力推进,剩余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艰苦、信息不畅、经济发展程度低的边远村社。这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分散,农户联合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户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致富“造血”功能培育难度不断加大。

    (二)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配套资金缺口大

    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市财政自给率不足12%,虽然已有将近2/3的财政资金投入精准扶贫,但精准脱贫任务要求配套资金的缺口仍然较大。教育方面实施全面改薄项目、贫困生资助、教师培训、教育信息化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等急需大量资金;文化方面精准扶贫乡村文化场所设施建设点多面广、总量大、投入少,除了省市财政将“乡村舞台”设备专项资金列入了财政预算外,各县区财政均没有安排建设专项经费。

    (三)部分县区全面改薄项目进展缓慢,农村教师队伍亟须整合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主要涉及两大类,一是校舍改造类,二是设备购置类。目前改薄项目报批及招投标环节较多,前期手续繁杂,致使部分项目无法在预期内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