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
本文主要综述了2010年至2015年北京、上海、广州打工子弟学校发展的政策环境、学校发展历程及整体生存现状,同时结合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在校就读、转学、升学、就业等相关研究,揭示大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初中面临返乡或辍学的严峻现实,初步揭示这一群体面临升学难、低端就业的现实及其代际传承的边缘生存状态。
The policy context,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overall survival conditions of schools for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Beijing,Shanghai and Guangzhou from 2010 to 2015 were reviewed. Based on relevant researches on studying,transferring,continuing studies and employment of students in schools for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it was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of schools for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big cities were faced with the cruel reality of being sent back to their hometowns or dropping out of school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age. It revealed their difficulties in continuing studies and finding high-end jobs and implied the inter-generation inheritance of marginalized living conditions.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并伴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1978~2015年,城市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71亿人,城市化率从17.9%提升到56.1%[1][2],但截止到2016年底,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仍然仅有41.2%[3]。2015年末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7亿人[4],0~17周岁流动人口数量约为4000万[5]。
至2015年末,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367.10万人[6],在小学就读1013.56万人,在初中就读353.54万人。直到2014年末,1029.25万随迁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就读,占当年全部随迁子女的79.5%[7];265.48万随迁子女就读于城市民办学校[8],其中大部分为低收费民办学校(学费一般低于5000元/学期),通常被人们叫作“打工子弟学校”。
在人口流动的初期,并没有打工子弟学校,因为那时大多是青年人单枪匹马闯天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他们逐渐在城市落地、生根,也开始娶妻生子,但城市公办学校没有为“流动儿童”提供义务教育做好准备,孩子们在他们生活和成长的城市里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在打工人群中,一些人在菜棚、简陋的平房中开始以“教育自救”为目标进行私塾式办学[9][10],因为需求巨大,这些“学校”迅速从最初只有几个学生,发展到有几十、上百甚至超过千人的规模较大的学校,他们的父母也因此可以在城市里继续安心打工。
在过去的20年间,这些打工子弟学校在城市里的发展,也像流动儿童教育一样,经历了几多起伏,如今这些学校、这些孩子的生存发展状况如何呢?
一 城市,打工子弟学校
在过去5年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以每年超过800万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2009~2014年,城市流动人口从2.11亿[11]增加到2.53亿。与之相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从2009年的997万增加到2012年的1394万[12],3年间累计增长40%。但2013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却反常地开始下降,降至1277万人,较2012年下降了8.39%。201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较2013年仅小幅上升至1294万人,其增长速度远低于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见图1)。
图1 流动人口、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
在过去5年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一直在80%左右,流入地城市在达成“两为主”(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目标之后,对承担最后约20%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责任一直显得犹豫不决,因此虽然在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比例在2009~2012年间一直在缓慢下降,在校生人数却在小幅上升(见图2),2013年在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比例降至5年来最低点,其在校生人数也较上一年小幅下降。进入2014年,在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比例又上升至20.50%,在校生人数也回升至265万。
图2 在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一)北京:夹缝中生存的打工子弟学校
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学校诞生于菜棚和简易的民房中,最初的学生人数从几人到十几人不等。因为有效满足了很多流动儿童最基本的上学需求,在短短的几年间飞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13],北京已经有超过200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在校生超过4万人,其中较大规模的学校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千人。
2001~2005年,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期,开始被社会上更多人关注,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开始增强,一部分学校在此期间也顺利“转正”,拿到办学许可证,一批“明星”学校也逐渐成长起来,2004年5月29日,海淀行知实验学校的学生们还见到了温家宝总理[14]。
2005年9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管理工作通知》,明确提出了“扶持一批,审批一批、淘汰一批”的工作思路。之后一年时间,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从2005年的269所减少到2006年的239所。2006年7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未经批准流动人员自办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随后北京市迎来最大规模的一场打工子弟学校关闭潮,仅海淀区就计划关闭全部37所未经审批的打工子弟学校,涉及学生超过15000人,全市范围内受影响的打工子弟学校或超过百所。[15]
2006~2011年,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