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背景下乡村教师的生存困境与突破——基于全国208名乡村校长、2888名乡村教师的调查分析
    ——基于全国208名乡村校长、2888名乡村教师的调查分析

    作者:刘胡权 张旭 张晓文 杨柳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摘要:

    发展乡村教育,关键在乡村教师。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重重困难。国家及各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出台,为全面、系统解决乡村教师发展问题提供了良好契机。调查发现,乡村教师在生活待遇、职称、编制等方面仍面临一定的困境,未来需要在“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方面精准着力,切实化解乡村教师的发展困境。

    Abstract:

    The key of developing rural education lied on the rural teachers. Due to social,economic,cultural and other factors,the building of rural teacher team was facing difficulti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upport Program for Rural Teachers” at all levels had provided a good opportunity for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rural teachers’ development. The survey found that rural teachers still faced certain difficulties in life treatment and job title preparation. In the futu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rural teachers.

    乡村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而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基础和根本。2015年6月1日,国家正式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要从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村教师补充渠道、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乡村教师编制核定标准、乡村教师职称评定、城乡教师交流举措、乡村教师专业能力等八方面精准发力,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开展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研究营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在国家《计划》颁布后的九个月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落实国家《计划》精神。截至2016年3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2个省级单位都发布了各自的《计划》,明确支持乡村教师的决心。

    为切实了解乡村教师的生存困境,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完善相关政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亿方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于2015年启动对乡村教师现状的调研。本次调研对四川省美姑县、利州区、宜宾县,湖南省麻阳县,湖北省利川市(县级市),甘肃省东乡县、崇信县,河南省济源市,山东省沂源县,贵州省威宁县,重庆市綦江区等11县(区、市)208所乡村学校的校长、2888名乡村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现结合国家及地方《计划》,分析如下。

    一 乡村中小学校长的生存境遇

    在此次调研的208名乡村中小学校长中,包括小学校长104人,初中校长81人,九年一贯制校长23人,乡镇学校校长占比为46.3%,农村学校与县城学校校长占比分别为34.1%和19.6%,这一数据与我国当前“两头大、中间小”的乡村中小学校长分布格局相吻合。从学历结构层面来看,56.5%的乡村中小学校长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其次是大专/高职(比例为30.0%),契合了我国社会发展对乡村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的现实要求。但从性别分布来看,当前乡村中小学校长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其中男性校长占比高达83.5%。同时在年龄结构上,乡村中小学校长存在着“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其中1960~1969年出生的(47~56岁)所占比例为21.6%,1970~1979年出生的(37~46岁)所占比例为48.5%,1980~1989年出生的(27~36岁)所占比例为28.9%。乡村中小学校长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一)校长培训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虽然近年来乡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遇见了一些问题:如教师培训经费的供给问题,对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及其效果的认同感还有待加强。

    表1 乡村中小学校长的基本信息

    首先,培训经费列入本校预算的比例低。课题组关于“学校培训经费列入本校预算的比例约为?”的调查显示:只有6.7%的乡村中小学校长选择培训经费列入本校预算的比例达到100%,80%以上和50%~80%的培训经费列入本校预算的只占7.2%和10.1%,而培训经费支出列入本校预算的比例在30%~50%之间和30%以下的分别占26.9%和49.1%。从数据可以看出,当前乡村教师培训经费的供给还存在着很大问题,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财政资源本来就匮乏,因此,为了节省教育经费的开支,很多学校只能“无奈”地放弃师资培训。

    其次,培训时间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训时间的合理安排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训效果的实现。从调研数据可知,超过六成的乡村中小学校长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践操作相脱节。从具体的培训天数、学时与场次可以窥见一斑(见表2)。

    表2 乡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天数/学时/场次调查结果

    再次,培训方式缺乏针对性,效果不明显。调查数据显示,有近五成的乡村中小学校长认为培训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尤其是在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培训人员时,很多培训机构采取了“一锅端”的培训理念,既定的理想培训目的不但得不到实现,反而会因为培训方式的“固定性”而造成心理与情绪上的抵触。[1]调查显示,只有39.4%的乡村中小学校长认为这些培训形式(异地培训、本区县培训、置换交流研修、远程培训和培训讲座)对提升校长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非常有帮助(见表3)。

    表3 培训方式对提升校长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效果的调查结果

    (二)乡村校长对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效力还不太满意

    对71位乡村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校长调查“每年申请调动的教师人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