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异军突起和迅猛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稳定增长,改变了广州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改变了广州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成为带动广州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大大提升了广州的综合经济实力。
一 近年来广州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广州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自2000年以来,广州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3%,接近于14%,2000年,广州市经济总量只有2383.07亿元,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7050.78亿元,是2000年的2.96倍,在国内城市中居第三位;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9302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200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00亿元,而2007年达到9870.57亿元,是2000年的3.18倍。
(二)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和升级
近年来,广州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较快,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广州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3.96∶43.69∶52.35,2007年广州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2.29∶39.59∶57.76。自2000年以来,广州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8%,呈现出明显的重型化趋势。2000年,重工业总产值为1337.8亿元,轻工业总产值为1762.2亿元,轻、重工业比重为56.8∶43.2。2007年,重工业总产值达到6146.74亿元,轻工业总产值达到3723.83亿元,轻、重工业比重为37.73∶62.27。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三大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特别突出。2007年,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867.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4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963.0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2%。
(三)城市的经济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十五”以来,广州市根据《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及《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02~2005)》提出的发展重点和时序安排,按照“拉开建设,优化布局,新区先行,带动老区”的思路,坚持新区建设为主,旧城更新为辅的原则,积极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空间发展策略,优先推进广州南部、东部地区开发。特别是重点开发建设南部的南沙地区、广州大学城以及东部的天河-黄埔-新塘地区等新区。积极推进政府主导的旧城改造步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逐步完善优化旧城区用地功能及布局,疏解旧城交通、工业和人口,改善旧城环境,满足旧城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推进白云国际机场(空港)、广州港南沙港区(海港)和琶洲-新造岛(信息港)三大港建设,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结构框架已见雏形,城市经济空间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四)产业呈集群化方向发展
目前,广州以汽车、石化和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支柱产业已初步呈现出产业集群化特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现象已基本形成。广州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地域优势。2007年,广州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制造业产值达1622.26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8.22%,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20%,成为广州市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广州汽车业已形成三大产业基地:一是以广州本田为核心的广州汽车集团;二是以广州风神为龙头的花都汽车城;三是日本本田公司设在广州出口加工区的轿车基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也是广州经济的一大亮点。广州高新区汇聚了索尼、松下、LG-飞利浦、卡西欧、西门子、爱立信、汤姆逊、伟创力等一批世界500强公司,以及金鹏电子、威创日新等一批具备较强本土研发能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以电子信息产业、通信业以及软件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化基地,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
(五)经济体制与机制不断优化
具体表现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类要素市场建设不断加快,中介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政府机构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机构设置更趋合理,行政效能也有显著的提高;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等制度全面实施,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在对基本建设资金及政府采购额50万元以上的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上,对一级预算部门及其基层预算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