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剧院行业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行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但受剧院定位定性、文化市场竞争、行业边缘化趋势等因素的影响,剧院的改革发展仍面临着剧院“空巢化”现象严重、区域不均衡和结构不均衡并存、经营管理模式单一、剧院与剧团“二元割裂”、运营成本与经营收入失衡等诸多困境与不足。“十三五”时期,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厘清剧院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拉动”,形成推进剧院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政策促进体系、整体性战略规划和具体推进措施。
Since 1990s,China’s theater industry began the modernization and the industry system was basically established. However,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ater location,cultural market competition,industry marginalization trends and other factors,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ater industry is still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and deficiencies:the ‘empty nest’ phenomenon of the theatre is serious;coexistence of regional imbalance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remains;the pattern of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is one-fold;the theatre and troupes are ‘Dual Fragment’;the operational cost and income is imbalanced and so on. During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in order to form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theater industry development,policy support system,the overall strategic planning and specific measures by ‘supply-side reform’ and ‘demand-side-pull’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the theater.
剧院行业是我国演艺行业及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剧院发展也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演艺行业的发展和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完成凸显了我国剧院建设与发展“短板”,将剧院行业进一步推向了改革和发展的前台。“十三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期,在继续深化文艺院团改革、促进演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剧院的价值作用,推进剧院行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当前,国内关于剧院行业的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已有研究主要从剧院的运营管理和舞台建筑两个层面展开,其中,舞台建筑层面主要从专业技术角度对舞台机械、声学设计、建筑结构、消防系统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本文所述内容直接关联不大,不予过多论述,本文主要针对剧院运管管理方面的成果进行分析总结。
目前,学界关于剧院的运营管理主要聚焦于运营管理现状、具体模式和国内外典型案例等内容,其中,运营管理模式与现状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来洪云在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较早对国内外剧院运营管理的模式进行了分类研究,认为国外的剧院类型主要分为场团一体型、剧院独立型和场团签约型三种,与投资形式相对应,国外剧院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大体上可分成政府管理制、财团管理制和股份制等三种形式,其中,政府管理制居于主体地位[1]。刘筠梅认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剧院在经营管理上形成了政府管理模式、委托管理模式、顾问管理模式和合作管理模式四种类型,并指出在明确公益性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运作,是当前国内剧院应选择的经营管理之路[2]。张克明认为国有院团经营模式和成本管理中存在人才缺乏、体制落后、经营思路不清、经费管理不科学、资产管理水平低等问题,提出应从以上方面着手转变经营模式、加强成本管控[3]。陈平认为当前我国剧院行业发展整体滞后,存在剧场闲置、利用不足,业态落后、效能低下,人才短缺、管理不善以及缺乏全国性的规划布局等问题,指出应从顶层设计、学术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着手提升剧院行业总体发展水平,以符合“十三五”规划的理念和要求[4]。钱志中认为管理创新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专门针对非营利性剧院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根据组织结构、战略、领导与组织文化等因素的不同,非营利性剧院的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创新型和管理型两类[5]。
除了对全国剧院整体情况的宏观把握外,学界也较为重视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剖析和借鉴。国外案例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涉及美国、英国、俄国、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向世海认为法国在剧院经营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既传统又现代、既严谨又灵活的做法,并对巴黎歌剧院等三家剧院的运行情况和剧院的公共关系进行了分析[6]。马述智从百老汇剧院的分布情况、观众容量、市场营销以及制作人类型等方面出发,阐述了百老汇的商业演出制作和运营的特点[7]。应小敏认为伦敦西区戏剧产业成功主要得益于文化政策创新、产业群聚效应、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以及戏剧教育普及等因素[8]。此外,托比亚斯·伊特分析了德国柏林邵宾那剧院的管理体系[9],索蒂里斯·查扎基斯对希腊国家剧院的运营概况进行了研究[10],等等。国内研究方面,闫欢在梳理国内剧院院线的发展历程和概况的基础上,对保利剧院院线的管理方法、利弊及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保利剧院院线管理模式对于演艺业产业链、产业群的形成和整体绩效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11]。张哲以上海大剧院的经验为例,对我国剧院建设、定位、市场运营和观众培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12]。刘建威从利益地位、属性定位、价值定位和观众定位等角度对国家大剧院的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相应地总结了大剧院的运营管理策略[13],等等。
总体而言,学界关于剧院行业尤其是剧院运营模式和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已有一定的进展,既有针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也有从宏观角度对全国概况的观照,但由于剧院行业发展的周期较短,目前学界关于该领域尚未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