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并催生了碳足迹、碳强度等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重视,谋求低碳发展渐成共识。我国从2007年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国内学者也开始逐渐关注这一领域。但从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细致分析某个地区某个行业的碳足迹的研究并不多见。
山西是典型资源型地区,在占全国1/60的国土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1/4的煤炭、3/4的焦炭、1/17的火电。传统产业畸重,新兴产业比例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转移重组加快的竞争格局,必须紧紧抓住、切实用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山西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借助低碳经济发展契机,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掌握一批核心低碳技术,实现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总的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山西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是资源型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两型社会”的有效手段。
一 山西高能耗工业发展现状
山西省能源工业在支援全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山西本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工业增加值中,能源工业贡献率巨大。2010年,山西全部工业增加值45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为88.9%,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59.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7.3亿吨,比上年增长26.8%;焦炭产量8476.3万吨,比上年增长11.1%;钢材产量2862.0万吨,比上年增长25.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90.9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其中,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75.4亿元,增长42.5%,煤炭、焦炭、冶金和电力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38.3亿元、1434.9亿元、2592.6亿元和1109.6亿元,分别增长51.8%、31.8%、43.3%和20.5%;新兴产业中,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2.4亿元、92.1亿元和392.0亿元,分别增长44.6%、19.5%和40.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688.9亿元,比上年增长56.4%;实现利润844.8亿元,增长98.3%。
“十一五”期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虽然由2005年的850.6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342.6亿元,但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8.4%下降到2010年的29.2%。煤炭、装备制造业、煤化工、食品、医药等优势行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18.8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3236.8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2.3%上升到2010年的70.5%。特别是2010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仅增长15.7%(按可比价计算),增速明显低于全省工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2011年前3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232.1亿元,增长19.3%,快于全国5.1个百分点。原煤、焦炭、生铁、钢材、水泥等1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原煤增长21.3%,焦炭增长12.9%,钢材增长15.6%,发电量增长7.3%。
二 山西省1994~2010年工业碳足迹现状分析
山西省作为能源重化工业基地,2010年全社会原煤产量7.4亿吨,比上年增长20.4%,占全国的近1/4,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77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7.3亿吨,比上年增长26.8%;焦炭产量8476.3万吨,比上年增长11.1%;钢材产量2862.0万吨,比上年增长25.0%。能源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满足本地区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社会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为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一)碳足迹概念及公式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特定活动、特定产业或特定地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的总排放量。[1]小到每个人、每个企业,大到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是人类活动对于环境影响的一种量度,按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