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
一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科技发展现状
山西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煤炭产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能源供应,是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2010年山西省煤炭产量完成7.41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22.8%。煤炭工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2400亿元,比2005年增长2.5倍。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8%,比2005年增加17个百分点。[1]山西大多数城市都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占全国煤炭城市的17.49%,其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山西的煤炭资源为国家提供了巨大的能源保障,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加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山西省等煤炭资源型城市相继出现了资源渐趋枯竭、开采成本上升、产品初级化、支柱产业单一、接替产业发展滞后、失业人员增多等一系列发展难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异常严重,严重阻碍了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分析山西煤炭资源产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对山西煤炭城市产业转型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现状
资源型经济主要是指以资源主导的经济体系,通过大规模开发可耗竭的矿物资源,逐步形成了与工业化演进相背离的经济增长及其引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相关特征。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资源富集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煤炭总产量70亿吨,外调量50亿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山西是中国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省区之一。
1.资源主导区域经济发展
山西省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是过于依赖自然资源的大规模投入和耗费。也就是说,在劳动力、资金、资源、技术等经济要素中,以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开发为基本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型产业地位显赫。资源型产业一直是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9年,采矿业增加值达到1991.86亿元,占到工业增加值的60.12%,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达到1952.67亿元,占到工业增加值的58.94%,占到采矿业增加值的98%以上。若把与采矿业密切相关的石油加工和炼焦业、非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统计在内,资源型产业家族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更高。
经济增长依赖资源开发。资源的发现和资源价格的上涨,导致资源性产品收益的增加,资源部门中的生产者、所有者、劳动者、资本所有者从中获取相应的收益,由此,必然进一步刺激经济要素向资源型产业流动,要素投入的增加继续带动资源部门的繁荣,这正是资源部门的繁荣机制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需求旺盛。在市场需求刺激下,资源型产业始终在山西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
资源性产品占据贸易主体。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需求增长旺盛,深刻地影响着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性产品交易价格上升,交易规模扩大,资源型产业成为经济要素追逐的对象,强化了资源型区域的产业竞争优势。山西资源性产品的主导市场在沿海加工型区域,于是资源性产品成为区际贸易的主体。长期以来,资源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主体地位。2009年山西出口总额为28.4亿美元,出口产品以煤焦等矿产品不锈钢、金属镁、玛钢等金属及其制品为主,仅焦炭、煤炭的出口额就达19.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可见,资源性产品同样占据着贸易的主体。
2.产业结构效益不佳
产业结构刚性化问题突出。产业结构转变是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它不仅决定着区域经济的静态特征,也影响着未来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目前,山西省资源型产业专门化优势非常突出,这些产业大多是对科技需求不大、发展层次较低的行业。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资源型产业属于基础产业,也是资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延伸较短,后向联系和侧向联系都较弱,加上资源部门的繁荣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抑制性作用,制约了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多年以来,尽管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一直十分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但是始终难以战胜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市场对资源性产品的旺盛需求刺激下,资源型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地位日益巩固和强化。
工业经济效益偏低。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