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其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各创新要素有机结合的城市创新系统。2010年9月6日,科技部批准《太原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实施,该方案的实施,强化了创新对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将有力推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进程。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中国共产党太原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太原市要围绕建成一流省会城市目标,建设成为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强化“四大支撑”、实施对标赶超思路,大幅度、快速度提升在全省的首位度,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领航区。太原市“686”工程的全面启动和有序推进,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聚集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在全省率先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目标,同时也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示范。
一 太原市城市创新系统现状
创新系统是由一系列创新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创新要素是资源型城市创新活动的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主要包括企业、政府、教育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市民五大方面。同时,创新系统还需要由相应的观念、制度等作为创新环境因素来推动各创新主体彼此紧密连接,形成有机创新系统。
(一)创新主体现状
1.企业创新现状
资源型城市企业特别是资源型大中型企业是城市转型与发展的“中枢地带”,其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质量。企业在城市创新体系中承担着关键创新主体的核心职能: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关键主体,创新作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只有在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才更有效率;创新所需的众多产业知识、工程知识及市场知识均是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独立于企业的科研机构往往无法或难以获得,只有在企业内才能得以完成;企业也是体制创新的关键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对自身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是资源型城市企业的关键任务与职能,并通过企业改制增强资源型城市的市场抗风险能力。
2010年,太原市拥有各级创新型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13家,市级10家;企业技术中心8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7家,市级48家,太钢、太重两家技术中心荣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71.3%,比2005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的企业技术开发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5%以上。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经省鉴定的130项科技成果中,企业占比达到了57%,比2005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到35.8%,比200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见图1),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7.7亿元,较“十五”期末增长了113%,涌现出了“大型起重机”、“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重大影响的优势产品。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以上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职技术开发人员比重达到3.2%以上,工业企业年专利申请量增幅超过30%,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5%,实施100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新示范项目。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步伐加快,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自动化控制的中小企业大幅增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图1 太原市2006~201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
“十一五”时期太原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累计117.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4倍,且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70%以上,从市场主体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太原市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创新潜力的提升(见图2)。
图2 太原市2006~2010年企业研发投入及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
2.政府创新现状
政府是资源型城市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其主要功能表现在:发现并确立新型、高效机制,规范城市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活动,特别是规范政府与企业的主体地位与功能分工,实施管理创新;